重返蒙兀兒帝國歷史(上)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重返蒙兀兒帝國歷史(上)

2009年07月02日
作者:吳德朗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辨人)

撒馬爾汗於2001年列為世界遺產;圖片來源:UNESCO 十三世紀被西方人驚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人鐵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國,其七世女系子孫帖木兒,乃突厥化的蒙古貴族。他對伊斯蘭的建築情有獨鍾,和亞歷山大一樣,所到之處均精心挑選傑出的藝術家、工匠與學者隨同出征。

奠定一世的帝國

撒馬爾罕內的清真寺尖塔;圖片來源:Wiki帖木兒定都撒馬爾罕(Samarkand),利用蘊藏豐富礦石資源如大理石、花崗石等建築材料建造精緻的清真寺等建築。撒馬爾罕又是古時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被譽為「富庶之城」。撒馬爾罕成了中亞伊斯蘭文化的重心,是波斯文學藝術的黃金時期,後來被稱為「帖木兒文藝復興」。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撒馬爾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蒙兀兒王朝的興衰

印度在十世紀前後,大小王國林立,一盤散沙。穆罕默德的興起,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斷地從西北邊境乘虛而入。當舊的入侵政權尚未站穩時,又遭逢一批新的入侵者,周而復始,持續了幾百年,其範圍約在德里區域,因此稱「德里蘇丹國」(西元1206~1526)。巴布爾在西元1526年以12000人的部隊南下,打敗了蘇丹國洛迪王朝,攻進德里;在大清真寺裡加冕為「印度斯坦皇帝」,仍以德里為首都,開創了蒙兀兒王朝,結束了印度第一個穆斯林政權320年的統治。

泰姬瑪哈陵;圖片來源:UNESCO 1530年,胡馬雍繼位。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邦阿富汗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蒙兀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蒙兀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1556年,阿克巴(Akbar偉大之意)繼位,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改革內政,廢了印度教的朝聖稅、人頭稅等德政,並以身作則,納印度教徒為妾,並要求後代子孫尊為古訓,取悅民心,擴大了蒙兀兒王朝統治印度的正當性。

傳到賈汗吉和沙.賈汗在位時代,蒙兀兒王朝國勢日盛,從皇帝到貴族,每年從國外進口奇珍異寶,只供玩賞。沙.賈汗在德里、阿格拉、拉合爾大興土木,建造花園、城堡、宮殿和清真寺。並傾全國之力,為亡妻打造舉世聞名的「泰姬瑪哈陵」,除了愛和追思外,其好大喜功的奢糜作風,也為帝國解體種下惡果。沙‧賈汗的宮殿; 圖片來源:Wiki

直到十八世紀,印度的土邦為爭奪領土和資源,永無休止的相互征戰,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為自身的利益與虎謀皮,向殖民帝國買軍火或請求保護,不惜引狼入室。動亂不安的蒙兀兒皇朝,不僅無能為力,還經常變成土邦挾持的傀儡,幾乎是滿清末年的寫照。

1739年伊朗入侵,占據白沙瓦,直搗德里,皇帝穆罕默德.沙投降。阿富汗人更不遑多讓,在1748年起十年之內,打帶跑入侵搶劫了12次。兵禍不斷,國庫虛空,蒙兀兒王朝名存實亡。

1764年,蒙兀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蒙兀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荀言殘喘延續到1858年,1859年末代皇帝被流放緬甸,客死異鄉。(下期待續)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第一期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