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材資源的巨大浪費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藥藥材資源的巨大浪費

2009年07月13日
作者:辰龍(中藥學教授)

中國有約40 萬中醫藥從業人員,爲上億的中外人士服務。作者指出,「快」和「方便」的「現代化中藥」不僅降低了藥效,而且實際上是在浪費藥源。

中醫藥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國 13億人口以及中華文化圈的社區居民。中國有3800多個縣級以上中醫機構,約40萬中醫藥從業技術人員。中藥店鋪遍布城鄉,每天中藥調劑配方不計其數;栽培藥材面積數百萬公頃,每年銷售藥材數千萬噸;中藥飲片和保健品企業近3000多家;2000多家藥廠(包括部分西藥廠)生産數千種中成藥。以上數字不僅表示中醫藥產銷用規模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顯示中藥資源對支撐醫療衛生保健的重要性。

由於中國人口近百年來過快增長,帶來中藥資源消費猛增、得不償失的創匯出口而使許多野生資源難以恢復、技術落後與不合理應用造成有限資源浪費等原因,中藥資源越來越缺乏,有的已經禁止使用,可持續利用的戰略目標受到極大挑戰。

目前,關於中藥資源「開源」的途徑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討論及相關的政策付諸實施,但「節流」方面則幾乎被忽略,藥材資源的浪費可謂怵目驚心!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勢必更加劇自然界物種的瀕危,影響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中藥資源在某些環節上的浪費由來已久,如藥材采採收失時,運輸貯藏條件簡陋,因日曬雨淋、蟲蛀、發黴變質等引起報廢或部分報廢。某些藥材加工過於粗放,飲片過厚、粒度過大或破碎不夠(如決明子),直接關係到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液體製劑和經過提取步驟的製劑,由於提取率低,同樣都造成藥材浪費。

然而,由於人們服藥圖「方便」,製藥企業求利潤,某些現代製藥技術不合理應用等等,中藥資源的浪費愈演愈烈。

按照製劑教科書公認的常識,要獲得高提取率就必須分離已經飽和的浸液,加入新溶劑進行二次、三次的提取,這勢必增加工人勞動量和能耗(如大體積液體的濃縮等)、延長生產周期,因而加大成本。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提取率兩者之間,很多企業毫無疑問是選擇前者,因此藥渣中殘留較多的有效成分,造成藥材極大、極多的浪費,而且降低了療效。這正是許多中成藥效果不及同處方湯劑(正確煎煮)的原因之一。

只利用一種或一類有效成分的製劑,對藥材的浪費尤大。例如,柴胡注射液是用水蒸汽蒸餾來製備的,僅利用了揮發性成分,而不具揮發性的柴胡皂苷等水溶性有效成分則隨藥渣被拋棄了。對某商品五味子顆粒劑的檢測表明,顆粒劑根本就沒有五味子甲、乙素的相應斑點,這些有效成分肯定是隨藥渣而去(在藥渣中測出的含量爲0.40%)。更通俗的例子是,用花椒調料無論燉煮多長時間和多少次,再嘗花椒還是麻的,因爲其中生物鹼難溶於水。

許多生產企業只從中藥材中提取單一化學成分,浪費的藥材驚人。以麻黃爲例,單純提取麻黃素的企業,一年出口金額達1300多萬美元,消耗麻黃原料3萬多噸,是中醫藥用麻黃的十多倍。類似例子還有甘草提取甘草甜素,可見甘草和麻黃生長區生態環境惡化與資源緊缺,並不是中醫用藥造成的。青蒿素是目前WHO推薦的一線抗瘧藥物,市場很大,但是用汽油提取青蒿素後的青蒿「廢渣」中還有很多抗菌素消炎的有效成分(如用於皮膚病治療)。以年生產30噸青蒿素計,浪費青蒿藥材達5000噸以上。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需要有權威機構來統籌管理。

便捷中藥

配方顆粒又叫免煎中藥,最初源於日、韓等國,再傳至中國。這種使用形式很受歡迎的原因是方便調劑配方和「免煎」,但複方中藥的藥理作用並不等於其組成藥味的簡單相加;動物實驗顯示,生脈散合煎抗心肌缺血作用明顯強於3藥單煎後混合的藥效,而且有些藥物的合煎有減毒增效作用。這是因為在煎煮過程中藥物成分間發生吸附、沉澱、增溶、助溶引起成分質和量的改變,有的藥單煎的得量遠遠低於合煎。顯然配方顆粒不僅忽略了中藥配伍的特點,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費藥材的問題。

煎藥機的盲目推廣造成藥材資源的浪費迄今未能引起重視。煎藥機迎合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和方式的需要,患者寧願等候1、2小時拿到200 毫升一袋的「湯藥」,也不願意回家一日一服地去煎藥。從前述製劑學原理或常識可知,煎出率與煎煮次數、溶媒用量成正比,煎液量一般爲1:4,兩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即使如此,也還有 20%~30%應該煎出的成分未煎出,所以才有後面提到的煮散改進),若將此液量濃縮成1:2或1:1時,服用體積大大減少而較多地保持了有效和可能有效的物質。煎藥機只煎一次,而且必須固定得湯量200~300毫升(包括壓榨擠湯)。如果一服藥總重量爲200g,得湯量200~300m1意味著是大約1:1未經濃縮的湯液,其中所溶出的成分之少、浪費藥材之嚴重是顯而易見的。藥渣中至少還有30~50%以上的應煎出物隨之拋棄,這正是煎藥機致命的弱點和弊端。遺憾的是爲了「快」和「方便」,對此種「現代化中藥」帶來的危害普遍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掩飾或美化。

微粉中藥是節約藥材的有效途徑之一 。所謂微粉中藥是將經炮製、調劑後的處方藥物(一味或數味)研成粉末狀的製劑(1~75μm),用溫開水直接沖服或沖泡幾分鐘後服用(掌握溫度在80℃左右,兼有湯劑共煎的效果)。由於粒度更加細微均勻,表面積增加,分散度、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對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實際上是提供了中藥成分的「自選超市」,各取所需(「異病同治」中醫理論的一種合理解釋),減少用量,把藥材浪費降低到最小程度,值得研究相關的器械,確定使用範圍。微粉中藥實質上是一種沖散劑,在中醫藥發展歷程中,自然災害和戰亂頻發的年代,沖散劑和煮散劑(節約飲片大約2/3)曾經發揮重要的作用。當然其粉碎度不及當前的微粉中藥,但其思路和所積累的經驗爲當今節省藥材資源提供了理論上和臨床實踐上的依據。

微粉中藥是新出現的使用方式,其用量的等效性(包括安全用量)、貯藏技術、有效期等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質量控制標準。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月1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