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工廠化所面臨的挑戰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農業工廠化所面臨的挑戰

2009年07月21日
作者:米亞‧麥克唐納(紐約政策行動智庫Brighter Green執行董事、世界觀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中國擁有數百億的畜牧動物存欄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國;攝影:Farm Sanctuary隨著H1N1的爆發,工業化畜牧業對公共健康所帶來的潛在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中國是否能夠避免西方農業工業化國家曾經走過的彎路?

紐約的一家報紙最近以《H1N1引起的恐慌日益加劇》為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寫道,隨著「疫情」的擴散,急診室「爆滿」,學校被迫停課。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地區目前至少有441例H1N1確診病例,尚無一例死亡。上個月,美國新奧爾良市長雷‧納金及其夫人因所乘航班同行乘客中出現疑似H1N1患者,而不得不在上海的一家賓館接受隔離醫學觀察。

與紐約的情況一樣,許多中國人對H1N1的到來感到焦慮。我的一位駐北京的同事在談到他不得不延遲的行程時寫道:「我突然發燒了。我面臨著是去醫院還是進行自我隔離的艱難選擇。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傳染病從社會的角度和精神的角度給人們帶來的變化。」

目前已經有100個國家報導了H1N1感染病例。雖然人們普遍認為H1N1源自最先出現H1N1感染病例的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由美國農業巨頭史密斯菲德食品下屬的子公司擁有)的大型養豬場,但是,真正的發源地目前還無法確定。這種「工業化生豬養殖場」將上千頭生豬以及其他家畜關在室內狹小的籠子或箱子裏。狹小的空間、動物們的排泄物以及緊張情緒為疾病在動物之間,有時甚至是人和動物之間的迅速傳播創造了溫床。目前中國有大約6萬多家這樣的工業化養殖場。

農業生產在過去的60年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與以前相比,使用以化學成分為主的化肥,以及採用集約化的養殖方式使肉類產量普遍提高、價格也更加低廉。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經歷如此令人矚目的「畜牧革命」,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也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轉變為更多地以動物性食物為主。

隨著快速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進入中產階級行列,肉類食品也從配菜變成了主菜,這種情況在某些大城市尤為嚴重。目前肉類消費總量比1980年翻了兩番,達到人均每年54公斤(119磅)。

雖然與美國年人均消耗100公斤(220磅) 肉類相比,中國年人均肉類消耗量僅僅是美國的一半。然而,由於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因此,每個中國人所消費的肉類和乳製品即便小幅增長,都將對環境、氣候、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產生廣泛的影響。中國人所食何物,食物如何生產,不但影響著中國,還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

雖然中國還不像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那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化飼養場國家」,但是來自快速增長的家畜養殖業的壓力卻越來越不容忽視。在近期大規模爆發禽流感、H1N1、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以及2007年導致數萬頭生豬死亡的「豬藍耳病」之後,H1N1又一次登陸中國。這一連串事件嚴重影響了全球的食品市場。

中國的畜牧產業從小規模向工業化規模生產轉變的進程仍在繼續。儘管人們一直認為小規模養殖戶或家庭式養殖戶的自由放養的方式是導致動物疫病繁殖的主要原因,然而最近針對幾個省份的研究卻顯示,集約化的畜禽養殖場遭受禽流感的影響最為嚴重。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對大規模採取工廠式畜牧生產保持謹慎的態度。該組織2007年曾表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企業中應避免動物過度集中的情況。應加大投資,提高生物安全性,並改善疫情監控措施,從而保障公眾健康。」

中國擁有數百億的畜牧動物存欄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國。工廠化的飼養和加工方式也逐漸在中國得到推廣。中國已經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多個國家的肉類和奶製品生產商以及食用動物飼養公司在華投資加工和屠宰企業。這些公司包括美國泰森食品公司、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和美國諾偉司國際公司等(中國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泰森食品公司在上海附近建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全面投產後,屠宰量將達到每週一百萬隻)。目前中國的速食行業一年的市場份額價值高達280億美元。作為北京奧運會主贊助商的「麥當勞」在中國開設的連鎖速食店已接近1千家。

目前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的彼得‧李從小生長在中國東南部的江西省。他回憶道:「在我小的時候,城鎮居民每人每月只能吃到一斤的定量豬肉。那時我們只能吃這麼些肉,想買也買不到。可是現在,人們有條件吃肉了,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在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和主要的蛋白質生產國的過程中,中國克服了不堪回首的歷史遺留問題。李先生認為,目前中國人「吃肉是為了彌補」過去政府的災難性決策所導致的物資匱乏。

在過去十年裏,作為中國人最常吃的肉類,豬肉的消費增長了一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豬肉生產國,年存欄量和宰殺量超過7億頭。2008年,中國進口豬肉數量創歷史之最,達到192.5萬噸,占中國豬肉總消費量的5%。同時,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肉雞生產國。

工業化畜牧業的支持者們認為,工業化畜牧業具有中小型畜牧場所不具有的規模效益。然而,在美國和歐洲,工廠化農場對環境和社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不容忽視。

2008年,由美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布隆伯格公共健康學院共同成立的研究委員會,在經過多年的跨領域研究之後得出結論:美國畜牧業工業化生產的負面影響「過大」,這種負面影響的科學證據「非常有力,不容忽視」。執行主任羅伯特‧P‧馬丁在委員會結題報告的序言中寫道:「美國現有的食用動物生產系統是不可持續的。而且,這一系統對公共健康和環境都帶來了讓人無法接受的風險。同時,對於所飼養的食用動物而言,也帶來了不必要的傷害。」

肉類和乳製品的生產佔用了地球30%的陸地面積,70%的農業用地,使用了8%的人類用水,這些水主要用於飼料作物的灌溉。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稱,全球畜牧業「很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水污染源」,也是導致森林砍伐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在亞馬遜地區,被砍伐林區中有70%被改造成了牧場;其餘部分也大都被用於種植包括工業用的大豆在內的飼料作物。而中國的情況也同樣如此。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肉類和乳製品生產還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在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足有18%來自畜牧業超過世界上所有交通運輸系統的排放量總和。2008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隨著中國畜牧業存欄量的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也隨之增長。而同樣是溫室氣體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所帶來的危害要遠大於二氧化碳。

動物的糞便也同樣引起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中國養殖動物每年產生27億噸動物糞便,約為工業固體廢料的3.5倍。據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徐成(音譯)估計,中國僅有3%的大、中型養殖場配備了糞便處理裝置。畜禽養殖場排出的污水廢水已經在南中國海域形成了一片令海洋生物無法生存的「死亡區域」。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和政府決策者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誰來養活中國人?」而今天,這個問題已經變為「誰來養活中國的豬?」中國北方地區由於過度放牧和耕作,導致每年有一百萬英畝的草原變為荒漠,致使北京、韓國、日本等國遭受沙塵暴的侵襲。沙塵暴甚至颳過太平洋、橫掃了北美西海岸。目前,中國有四分之一的陸地是沙漠,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方。並且沙漠面積還以每年5千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地擴大。據中國政府估計,水資源的過度開採以及良田和家園被沙漠吞噬等原因,迫使超過1.5億人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方居住。

隨著肉類、乳製品及中國人的主食、大米的需求增長,而可利用土地及水源又逐漸減少,中國政府不得不向外尋求糧食安全,不僅積極打通國際糧食市場,更向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尋找耕地,用於生產糧食以及家畜飼料。此舉使中國陷入新農業帝國主義的指責中。2007年的國際糧價比2006年暴漲了42%,使得數百萬原本已經十分貧困的人口在饑餓和營養不良中掙扎。雖然這一現象有多種原因,但其中之一就是畜牧業對飼料糧食需求的不斷增長。

中國人飲食結構的變化也公眾健康受到了影響。據中國衛生部的資料顯示,19世紀30年代,中國人攝取的熱量中平均有97%來自蔬菜和穀物。而2002年,這一數字僅為63%。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日趨向美國靠近,甚至更糟。北卡羅納州營養學教授巴里‧波普金去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幾乎每4個成人中就有一個人體重超重。8%的中國人死於心臟病、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而此類疾病常常與攝入過多動物性脂肪和糖分有關。

此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還警告說,由於抗生素在農場養殖動物上的濫用,使得許多「常用」抗生素,如盤尼西林等,對亞洲90%的細菌已經失去療效。在北京奧運會前,中國農業部首席獸醫師賈幼陵曾指出,某些中國禽畜養殖場仍然使用禁止使用的生長激素、色素及其他化學藥品,而且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和水源中含有大量的金屬污染物。

目前的經濟頹勢已經波及到中國的肉類加工行業。3月份,家禽存欄量減少約三分之一。數千萬的外出打工人員下崗。因此,他們對雞肉的消費量減少,工廠的食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供應大量的葷菜。許多家禽屠宰廠紛紛關門。飼料的銷量也因而受到影響。

這些影響甚至波及到了中國之外的地區。中國對雞肉需求的下降,使作為飼料主要原料的大豆的國際價格走跌。美國大豆的一些中國訂單被終止。然而,分析家們根據最近的趨勢預測,中國的肉、乳製品以及禽蛋的生產和需求,在未來的十年還將會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中國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向前發展。環境、經濟、公共衛生以及動物福利等問題,在西方國家經過了幾十年才得以顯現,而在中國卻只有幾年的時間。在發達國家都對工業化畜牧生產所帶來的巨大成本進行嚴格審視的時候,中國是否能夠複製這一模式?也許,更關鍵的問題是,當我們仔細地檢視過這些事實之後,中國是否還願意繼續工業化畜牧生產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7月9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