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草原蒙古族傳統牧人生活遭遇環保挑戰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內蒙古草原蒙古族傳統牧人生活遭遇環保挑戰

2009年08月03日
摘錄自2009年8月1日新華網呼和浩特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曾經水草豐美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創造了畜牧業輝煌的歷史,到1999年牲畜頭數超過1800萬頭只,當地牧民人均收入曾比全國農民收入高出1000多元。然而這個曾經令人驕傲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草原的巨大隱患,因為超載過牧加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暖等諸多原因,草原生態逐漸惡化。

為了保護草原,從2000年開始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首的一係列生態治理工程在內蒙古實施,春季休牧、禁牧輪牧、草畜平衡、生態移民等牧民們原本陌生的詞匯開始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毅說:「草原生態保護政策使草原環境得到恢復和治理的同時,也給草原傳統的牧人生活帶來諸多挑戰。」

作為中國五大牧場之首,內蒙古草原可利用草場面積達10億多畝。目前,內蒙古草原建設總體規模已達到7458萬畝,禁牧休牧面積達7.23億畝。

通過這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草原保衛戰」,2009年內蒙古可利用草原植被蓋度達到38.85%,比上年提高1.12個百分點,直逼北京的錫林郭勒盟沙塵天氣由2000年的27次變為現在連續幾年的5次至8次。

從2004年起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內蒙古草原的春季禁牧期。為了草原順利返青,這期間內蒙古不少草原禁止牲畜進入,在為期30天至45天的禁牧期,蒙古族牧民需要改變祖先傳下來的放牧方式,在棚舍裏圈養牛羊。

「圈養成本很高,需要花錢買很多飼草料,而且我們不太習慣圈養的養畜方式。」內蒙古鑲黃旗牧民斯琴巴特爾說。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牧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圖雅認為,一些草原生態保護政策影響了牧民的收入,從而影響了他們參與草原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雖然傳統的生活方式正遭遇環保挑戰,但在上世紀90年代飽受環境惡化苦果的蒙古族牧民們看著日漸變綠的家園還是滿心歡喜。

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巴音花鎮牧民巴雅爾圖說:「其實改變傳統未必都是壞事,比如賣羔羊的收入比賣大羊高不少,騎摩托車、開車出行比騎馬方便很多,但蒙古民族優秀的傳統我們還是會傳承下去,而且一定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