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八八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2009年08月10日
作者:munch

屏東淹大水,一幕幕的景象,彷如不斷重覆的歷史,當災情產生民怨四起,八百億的治水方案成為最大救贖。

但是,不斷加高堤坊、疏浚河道,能不能解決年年高昇的降雨量,帶來的超大水量,甚至蓄滿河水的堤坊,一旦決堤,瞬間的暴洪,會不會成為更恐怖的自然殺手。

也許是該放棄偏重治水於河道的人定勝天思維,正視洪氾平原存在的事實,重新思考退地還水的自然策略。

先從一個歷史場景講起,屏東東港王船祭歷史悠久,在宗教儀式的背後,卻連結著屏東水患的故事。

在台灣西部沿岸,歷史上水患頻傳,死傷無數,為了悼祭亡魂,分別有牽水(車藏)、中元普渡等祭拜水魂的宗教儀式,而水患後的瘟疫橫行,也有供奉保生大帝、王爺的除疫驅癘的信仰。

屏東平原是一個沖積扇平原,由高屏溪、東港溪、林邊溪和士文溪四條河流的冲積形成。河水創造平原,地表上帶來沃土,地下礫石層形成平原下富含水源的地下水層,一個自然富饒之地,吸引先民前來開墾。

但是河水能創造平原,自然也能毀滅平原,氣候的變換,讓河水時而安靜,時而暴烈。在屏東平原上,一旦暴雨來臨,洪患侵襲,早期常造成重大傷亡,水患罹難者隨著洪流沖至河口,接連而至的酷熱氣候,引發瘟疫盛行,於是驅除瘟疫的東港王爺信仰,成為萬民誠敬恭奉的宗教儀式,其實包含著對於歷史水患的畏懼。

這樣的畏懼,讓先民謹守可在平原耕作,不宜平原居住的訓示,順應洪患的自然之道,其實洪氾也有補助土地養分的功能。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水利工程家鳥居信平,為了解決屏東平原在枯水期無水,暴雨期洪患的問題,設計一條橫斷在林邊溪,長約三百公尺的地下集水廊道,讓河水收集於地下水層,再引流灌溉種植稻米、甘蔗的平原。

國內學者丁澈士,高度推崇鳥居信平的設計,基本上已經奠定屏東平原的治水思維,善用地下水層,引水進入地底,平日蓄水,暴雨滯洪的觀念。

但是這樣的概念,在晚近一直被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不斷朝平原內開發,遺忘洪氾平原的歷史,高山的開墾伐木,讓山水瞬間進入平原,平原地表的人工設施,破壞阻礙地下水層的滲透,一切毀壞之後,只是深信加高的堤防,浚深的河道,能夠阻擋洪水的到來,引導洪水流走。

但是,歷史依舊重覆,再長再高的堤坊工程,根本無法為複雜的屏東水系築上高牆,加上工程品質的疏漏,總會有所缺口,一旦暴洪侵入,擋水堤坊反而成為鄉鎮困水的圍堤,排不出、抽不及的洪水,就在平原上四處漫佈,造成不斷重演的水患悲情。

長期以來,水利工程一直落在擋水分洪的思維上,但是對於暴雨洪水,根本不會乖乖的按照人類規劃的水道,順流入海,最後還是會依照自然地形,闖出自己的水路。

那麼,尊重歷史洪氾的區域,讓河道治理轉變為流域管理,順應自然地形整治水患,成為治水的生態思維。

今年四月,屏東縣召開總合治水論壇,就是以鳥居信平的思維為藍圖,屏東縣長曹啟鴻提出上游蓄水、中游吃水、下游排水的總體治水策略。

在眾多河流上游的大武山麓,保持林相生態,發揮海綿吸水的效應,在中游建立人工湖,除了滯洪,也讓地面水補注地下水,在上、中游二道蓄水疏洪防線後,下游則解決養殖魚塭超抽地下水,帶來地層下陷,造成排水不一的問題。

「退耕還河,退耕還林」,成為論壇中重要的思維,唯有正視河流洪氾的區域,減少人類的侵入,在水患時期避水而居,讓水能自然流入地底,或是向海而去,才是面對洪水侵襲的自然之道。

但是,潮洲人工湖計畫仍是受到置疑,認為有破壞生態、無助水患,中央也刪減預算,讓計畫陷入停頓,如何治理屏東水患,至今還是成為各方立論,相互角力的局面。

但是,防洪的設計,如果全然忽視洪氾區域的存在,只是想一昧依賴堤坊工程來擋住水患,保全人類的不當開發,太多的歷史教訓,已經警示著我們,更高的堤坊可以擋住更多的河水,但是相對也蓄積更多的水量,一旦決堤,暴洪來臨的速度,常常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狀況下,造成更大的傷亡。

台灣西部水患,早有歷史前鑑,也許在一而再的悲事重覆發生之後,該是反思現代治水工程,回到歷史之中,參考先民的經驗,那種危邦莫入,危水勿近,順水而生的自然謙卑心態。

*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m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