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腳下的「陽光房」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珠峰腳下的「陽光房」

2009年08月27日
作者:蔡如鵬(《中國新聞週刊》的記者)

被動式太陽能房屋可以幫助改進人民日常生活品質,同時能保護青藏高原的環境。

圖片來源:reurinkjan雖然夏季才剛剛開始,但居住在珠峰腳下的玉珍老人已經在期盼冬季的到來了。

站在玉珍老人位於西藏定日縣紮西宗鄉拉隆村的屋前,仰頭就能望見積雪覆蓋的世界第一高峰-珠峰。這裏距珠峰登山大本營只有40公里。

往年,對於生活在珠峰地區的村民來說,冬季意味著漫長與難熬。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這裏地面散熱極快,氣候異常寒冷。特別是夜裏,溫度都在零度以下,「到了晚上,屋裏和屋外一樣冷。」玉珍老人說。

但今年6月,家裏新蓋的房屋讓老人對冬季有了些許期盼。

這是一種太陽能房屋。設計者希望它能利用西藏地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提高居民室內溫度,降低他們對用牛糞取暖的依賴。

「這種高原陽光房不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而且有助於保護珠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房屋的設計者、中國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太陽能建築研究所總建築師曾雁對記者說:「如果示範成功,它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最強、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

燃料匱乏的冬季

每年7月中旬,珠峰地區就進入了取暖期。由於當地自然資源匱乏,居民的生活燃料主要依靠牛糞、樹木、草皮等。

和其他村民一樣,玉珍老人白天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會用來撿牛糞、曬牛糞,然後再把一塊塊的牛糞摞在屋前。她偶爾也會到遠處的山上撿些薪材,挖些草皮,但這些年珠峰地區生態退化明顯,薪材越來越少,挖了草皮的地方也很難再長出草來。

樹木在珠峰地區非常稀少。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珠峰地區的居民現在儘量避免採集樹木和草皮,牛糞就成了重要的燃料。珠峰地區一戶典型的家庭每年燃燒大約300袋牛糞(相當於2000公斤),其中的一半需要購買。

但牛糞的燃燒效率太低,「燃燒時不僅供熱有限,而且屋子裏煙霧彌漫。」曾雁說。西藏地區不產煤,常規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等也極其缺乏,燃油要從1000公里外的格爾木通過輸油管線輸送到拉薩,價格較高。

離拉薩近700公里的珠峰地區更是如此,尋找新型燃料和替代性能源成為珠峰地區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這個難題也成為致力於解決珠峰地區環境問題的「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的一部分。此前,這一行動已經為地球海拔最高的學校曲宗巴松小學等學校進行了教育捐助,為地球海拔最高的自然村莊通了電。

「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是一個專門針對中國高原地區、以志願者力量為主、集戶外體育、環境保護、教育援助、科學考察於一體的長期綜合專案。2009年初,在國家住宅工程中心、清華大學建築技術科學系和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援下,該專案完成了專門為珠峰地區設計的「高原生態節能建築」模型,並於4月開工建設。

據項目負責人楊延介紹,最初他們也考慮過風能和沼氣。但這兩種替代能源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風能對風向有比較高的要求,而沼氣需要在較高的溫度環境下才能燃燒。」

綠色「保溫房」

6月5日,「高原生態節能建築」在海拔4300米的珠峰腳下順利完工。

當天,「2009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的志願者和建設者們一道,為民居鋪設了最後一塊相變蓄熱材料,標誌著這一示範工程的正式落成。

「保溫、集熱和蓄熱是這座試驗性房屋的三項核心技術。」曾雁說,考慮到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問題,在示範工程中主要採用被動式太陽能技術,即首先關注傳統藏式建築的保溫性能,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建築的保溫薄弱點,並想辦法加以改善。

在前期考察中,他們發現,傳統藏式建築的維護結構中,牆體的保溫是通過厚度來達到的,而門窗的防風是一個薄弱點。此外,由於承重結構簡單等原因,高原藏式建築屋頂的結構比較簡單,這也是防風、保溫最薄弱的環節。

為此,曾雁加大了屋頂的厚度,對房屋窗戶的大小也做了精心的設計--既有利於採光也有助於保暖。

除此之外,這座試驗性房屋還在牆壁和屋頂中添加了防水透氣膜「特衛強」。在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這種環保材料既能提升建築的防水防風性能,同時還可以起到保溫隔熱的效果。「就像給房屋穿了件『風雨衣』。」曾雁說。

這座「高原生態節能建築」在向陽的一側嵌入了一間玻璃溫室,它可以收集太陽的能量,通過打開相連接的窗戶和門把能量傳遞到周圍的臥室和起居室。此外,房屋南側還有一個空氣集熱器和兩個卵石蓄熱太陽能炕,前者利用陽光加熱空腔中的空氣收集熱能,與室內空氣形成自然循環,提高室溫。後者先利用太陽能加熱卵石,再 利用卵石緩慢釋放熱量的特點蓄熱。而臥室頂上的大面積蓄熱天窗,改善了建築深處的採光性能。

「經過我們的測試,只需目前一半的牛糞使用量,冬季夜晚的屋內溫度就可以從目前的零度以下,提高到10度左右。」曾雁說。

推廣仍有困難

在偏遠的西藏山區,房屋大部分建材都是就地取材,花費不大。牆體材料主要有實心混凝土、土坯磚和石塊三種,其價格以石塊為最高,混凝土次之,土坯磚最便宜。

混凝土建築由於不受雨水侵蝕,近年來已逐漸在西藏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流行。而自古以來,土坯磚一直是西藏各類建築的主體建築材料,這種建材普通的農牧民就能在房前屋後製作。

據曾雁介紹,在設計之初,他們就擬訂了「三個當地」的原則:保留當地的建築傳統;盡可能多地使用當地的建築材料和利用當地的施工力量,因此「高原生態節能建築」的主要建材不是混凝土,而是當地常用的土坯磚,「我們選擇少量環保、高性能7的關鍵性材料與當地建材結合起來使用的方式。」

但當地居民可能仍負擔不起這種房屋。在一個典型的西藏村莊,一個人的年收入不到人民幣1700元,但是這種新的房屋造價大約在6萬元。

據瞭解,西藏自治區在制定每戶從1萬元到2.5萬元不等的不同補助標準的同時,還通過財政貼息、援藏資金投入傾斜、信貸資金扶持、地縣投入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農牧民群眾建房成本。楊延說,在玉珍老人的示範新居落成後,他們將著力推動高原生態節能建築在珠峰保護區的推廣和使用,改善藏族群眾特別是偏遠地區農牧民的居住條件。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8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