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劃法》公聽會 只見簡報不見條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土計劃法》公聽會 只見簡報不見條文

2009年09月02日
本報2009年9月1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昨(1日)內政部營建署召開《國土計畫法》草案公聽會,吸引眾多專家學者到場關切。會場上各界針對國土計畫法在未來面對災難時的因應、營建署未來是否有強制執行力,以及未來進行規劃時是否能充分資訊公開,讓民眾充分參與討論等面向提出質疑。

另外公聽會上未準備草案條文也讓參與民眾十分不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有簡報沒條文,這樣該如何公聽。面對種種質疑,營建署表示將會廣徵民意並充分尊重。

延宕多年的國土計畫法,因為八八水災重新獲得政府重視,為了讓草案儘速通過,營建署於各地召開草案公聽會,希望能傾聽各界意見。

然而,但公聽會上許多發言人質疑,國土計畫法能否有效因應天災頻繁的台灣,「張榮發基金會」代表提出,國土計畫法只強調管理層面,實際面臨災害時卻不見得能減少損失。

內政部消防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代表則認為,應思考我們需要的究竟是「防災的國土計畫」還是「國土計畫的防災」?另外他也指出台灣在規劃方面常期以來的專業缺失,許多懂環境的人不一定懂規劃,因此區域規劃與環境保護常常無法齊頭並進。

另一方面,整場公聽會與會者完全不知道草案內容,「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代表陳依雯表示,三小時的公聽會結論,就是「民眾必須自求多福」,因為沒有條文的情況下他們不懂自己在公聽甚麼。他要求營建署保證後續公聽會都可以拿到條文書面資料與本次公聽會的完整紀錄。

公共參與受限 公僕難受監督

公聽會也引爆與會者對於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誠意。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蕭世暉(拔尚)表示,原住民採取一種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強調順應環境而非「管理」環境,面對嚴重災害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提供政府另一種與自然共存的想像。但是原住民在政策參與上卻是不斷被弱化。

除了原住民在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中受到排擠,一般民眾也由於資訊不夠公開與參與機制不夠友善,因此無法充分表達意見。「山仔后文史工作室」代表提出,制定政策的是政府機關,「但往往做壞事的也是他們」,而民眾卻無法在立法階段進行監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也認為,公聽會上民眾究竟是主體亦或是陪襯,許多利害關係人到場發言時間限制為三分鐘,投票表決時也不能在場,民眾究竟參與到甚麼?

潘翰聲也強調,國土計畫中給予政府強制徵收土地的權力,但強制徵收過程卻沒有民眾參與,這其實非常危險,政府與財團掛勾的結果下,管理者同時也是破壞者,一般人民的福利被犧牲。另外政府若不改變開發至上的思維,國土計畫法即使通過在執行面上也不會有實質效益。

機制早已存在 缺的是執行力

對於政府在國土計畫上的執行力,蕭世暉也表示懷疑,他認為營建署或許無法有效跨部會溝通整合。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也認為,國土計畫的體制已往便存在,但災難仍然不斷發生,重點根本不在於法的內容,而是政府的不作為。

廖本全說,2008年辛樂克颱風,廬山溫泉飯店倒塌後,北投行義路一帶溫泉雖然位於不可開發區,卻仍就地合法。因為政府在面對企業或財團時無法堅守立場,甚至有時自己便是開發單位。廖本全進一步指出,若是政府有決心國土復育,首先就應該把許多退輔會所屬的休閒農場與重大BOT案撤掉。

許文龍:跨部會整合不易

面對各界質疑,主持會議的營建署副署長許文龍表示,以營建署的層級要進行跨部會整合的確有困難。政府部門內有其矛盾,一方面推銷高山茶;一方面強調保育山林,但這次的災害是一個反省的機會,雖然在推動國土計畫法上有些阻礙,營建署仍會盡力。同時許文龍也強調,國體計劃做為一個上位法,只需訂出大方向而不需擬定細則,以免造成過度反彈。

長達三小時的公聽會,民間非營利團體表達對於國土計畫的疑慮與建議,營建署也回應將會把與會代表的發言詳細記錄,以做後續立法參考。後續營建署將於分別台中和台南舉辦公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