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01日
摘錄自2009年12月1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大陸近6年砸下人民幣910億元治理湖泊污染,但效果仍有限,尤其太湖週邊紡織印染廠、化工廠、食品加工廠「萬家林立」,專家認為,「邊治理邊污染,再投910億元也沒用」。
長江三角洲經濟繁榮,太湖水質卻「連降三級」,這些污染工業在為地方爭取GDP的同時,污染物也在急劇增加。和太湖的命運一樣,巢湖、滇池也在當地政府和居民圍網養魚、圍湖造田、建廠興業大發展後,湖面萎縮,水質惡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向「人民日報」坦言,湖泊治理方針、技術出現偏差,有治理技術卻沒有管理制度,也忽略源頭上的節水減排,「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是運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陸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說,一些地方治理江河湖泊,就是蓋廣場、舖草坪、築園林,甚至修高爾夫球場,將河道兩邊都砌成水泥牆。王金南分析認為,這類「環保投入」更像一個個「形象工程」,有些不僅不能達到治污目標,反而是對環境的破壞。
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也不諱言,「面子工程」造價很高,一些地方污水處理廠的樓蓋得很大很氣派,浪費的錢甚至可以再蓋一座污水廠,更別說一些環境治理經費被挪作他用、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