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糧食戰爭未戰先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糧食戰爭未戰先敗

2010年03月03日
本報2010年3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熊嘉玲報導

喜願麵包的契作小麥。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將來全球若發生糧食戰爭,台灣只有三成的人有得吃!因為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有30.6%,也就是說高達「七成」依賴海外進口,危機發生時有錢也難買。上周末(2月27、28日)一連兩日在林口社區大學舉辦的農村願景會議,100多名與會士莫不憂心忡忡,呼籲大家要警覺。

這場農村願景會議如今邁入第七屆,由新莊社大、林口社大統籌主辦,參與者來自包括中研院社會所、台大獸醫系、台大城鄉所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等研究單位,以及務農人士如北投十八份桶柑達人、果醬達人、小麥達人、樸門農法推廣人士、宜蘭友善環境小農,以及台灣農村陣線、綠色陣線,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等民間團體,100餘人關心農業的人士齊聚一堂,為台灣糧食的未來敲醒幕鼓晨鐘。

台灣農村陣線指出「小農生產」所特有的彈性化勞動,相較於工業都市生活有較低的貨幣依賴,是迄今台灣農村發揮調節失業危機、形成國家安全機制,度過金融風暴的主因。今年3月將滿周年的宜蘭友善環境小農聯盟,希望推動「在地友善耕耘」,以誠懇負責態度和消費者互動,徹底實踐友善生態環境,與主流市場的全球化大農場相抗衡;目前隔周推出小農市集結合手工品,並在宜蘭社區大學開設課程(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期許推廣「吃當季、吃在地、支持小農、友善環境」的互助願景。

喜願麵包工坊總監施明煌在會中分享契作小麥、以及建置「行動化生產履歷」的經驗。他指出,小麥農經營3年可年產30噸,為小麥自給率跨出一大步;另透過建設7坪低溫低溼庫,確保其新鮮度和隔年種植小麥的種源。施明煌表示,自產小麥雖然與進口小麥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但卻是有其在地食材價值所在,所製成的喜願麵包更是關懷弱勢的體現。

在北投山區的創立野蔓園推廣樸門農藝的亞曼,多年前從都市生意人變成務農人,他透過澳洲樸門生態農耕經驗,連結全球同好,強調土壤保護是關鍵,他也舉例說,如玉米加南瓜、豆科一起種植,就能達到補肥料的作用,無需額外人工施肥;又如在高處施作生態池,涵養土地浸漫水份,就不需擔心作物灌溉的問題。

全球各國糧食的自給率以歐洲國家150%最高、美國也有75%,台灣僅有30.6%,未來若發生糧食戰爭,台灣可說是未戰先敗。與會者認為,挽救糧食自給率,需要深究台灣高度依賴的歷史成因,調整政策打造新的糧食體系;而在未改善前,大家要有警覺、自立自強,改變糧食消費態度才能挽救台灣處於糧食戰爭的劣勢。

會中也討論到內政部正積極制定的《國土計畫法》草案,草案中規畫國土保育、農業發展、城鄉發展和海洋資源四大功能分區,其內容需要大家持續關注,從如何有效利用土地、保護自然生態的角度檢視,以朝向永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