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被遺忘的傳統 拯救畜牧業 | 環境資訊中心
遊牧綠人間

恢復被遺忘的傳統 拯救畜牧業

2010年03月11日
作者:Gantsatsral.M;翻譯:朱小艾(Enkhuush)

20年前的民主化帶給畜牧業革命性的改變,畜牧業轉向市場化,國營畜牧業變成私有,牧民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畜牧戶數已達至9萬7千。畜牧戶數數量如此高漲的原因可歸於當時很多工廠倒閉關門,失業率上漲,很多無業遊民都到鄉下去牧羊。由此走上了毫無限制使用自然資源、毀滅畜牧業之路。牧民、牲畜、牧場3者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現象。原本蒙古總領土為156.4萬平方公里,當中112.8(72%)公頃地為牧場、收割場,單單畜牧業便佔國內生產毛額的21%,鄉村地區生產毛額的80%,共提供全國3分之1的工作崗位,總金額達到627.3億元(蒙元)。基本上畜牧業範疇是提供最多人工作崗位之事業。

如何正確使用龐大的自然資源,提高草場恢復率?我們該採取的政策是甚麼?
導致牧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正確利用,缺乏愛惜心態及恢復草場作為,沒有一個能夠符合市場機制的正確管理及法律管制環境,『綠金』計畫負責人 DORILINSUREN教授做出上述解釋。最近已成為我們口頭禪的自然災難、洪水災、旱災,再加上過份使用單一牧場,長期不遷移,定居於同一處,使得該處水資源、草地全被用盡;興盛的開礦業、處處挖的坑洞等因素更加速了荒漠化,令人不得不心疼。

在草原上牧民任意的放羊吃草,導致畜牧業季節性的草地之再生率失衡。長草季節,沒有讓草場休息,長期使用,使得草場更加荒漠化。濕地附近的草都長不到3-5公分了,牲畜不吃的雜草卻處處萌生,等等情形就在我們眼前發生。畜牧業太過集中在特定區域,導致濕地、城市、居住地附近的牧場超過負荷量1.3-11.4倍,別說繁榮畜牧業了,連牧場都快消失了。礦業者挖地之後,沒有做好復育措施,也對土壤有不良影響,加速荒漠化。他們錯用採礦業技術,導致各主要河川流域快要涸乾了。

可以發展畜牧業的812萬公頃地,被礦業公司挖了之後就不了了之,不但加快土壤的腐爛,也加速荒漠化。春天融雪之際,表層土壤被風侵蝕,沙塵遍天,能夠長草的地區反被沙子淹沒,使得草地難以生長,而在這樣一塊荒漠化的草地牧羊更是加速荒漠化的危險作為。草場越荒漠化,畜牧業也會隨著下滑,根本享受不到畜牧業的富裕,長期下來,這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加深貧窮化。我國總領土70%-80%都被荒漠佔據,很容易面臨產業荒涼、畜牧業成長呆滯的威脅。因此,防範經濟、社會及生態面對的這些實際危機,拯救國家,走向穩定發展,我們需要規定牧場範圍,限量經營畜牧業。我國總牧場用地有130-140萬公頃地。依照這個數據近72年的平均來看,一年放牧23萬9千頭牲畜,由12萬3千到14萬的牧民來經營放牧為適。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專家表示,我國一年有能力放牧510萬8千頭羊。雖然輿論每次都將羊視為荒漠化的罪魁禍首,但其實我們從羊身上獲得不少利益。儘管畜牧對荒漠化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將罪怪在羊身上,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牧場荒涼化的確令牧民擔憂,鄉下牧場品質越來越差,也引起各地牧民議論紛紛。

有經驗的牧民認為將來政府需要好好規劃牧場,讓畜牧有規律運作。自然生態保育對於畜牧業有益,能夠通過自然的考驗以適應當地環境的畜牧將更加興盛,這是傳統以來的規律。但我們5種牲畜分布的狀況相當不平均,這與生物習性、生態環境,以及多年來長期畜牧而形成的習慣有關。老一輩牧民,其實極力想恢復以往的畜牧模式。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 希望了解更多蒙古環境生態現狀,或反映您的意見,歡迎上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