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6日
摘錄自2010年5月5日中央社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拜雷射科技之賜,飽受乾旱侵襲的國家,未來也許可以在急需的時候製造雨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物理學家發現,朝空中發射雷射脈衝,能觸發水滴的形成。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將有助於在未來刺激降雨。
科學家卡斯帕瑞安(Jerome Kasparian)和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的團隊期望尋找比較環保的人工降雨方式來取代「種雲」(cloud seeding),這種人造雨的技術已經發展了50年。
所謂種雲是以火箭攜帶碘化銀粒子將它們灑向天空,這些粒子是作為「凝結核」(condensation nuclei),周遭即形成水滴。但卡斯帕瑞安表示,將碘化銀粒子撒向空中,對環境的影響令人擔心。
現在研究員發現,雷射科技可用於研發一種替代技術。
他們發現,朝大氣雲室發射能量光束,會產生充滿離子氮及氧分子的「通道」。水滴與離子融合時,它們在潮濕管道上的尺寸從50微米膨脹至80微米。卡斯帕瑞安的團隊在好幾個夜晚朝柏林上空發射強力的「移動雷射」(Teramobile laser)。他們再度發現,濕度足夠時,凝結的水滴會沿著雷射路徑形成。
研究員下一步計畫是研究是否能藉由掃射天空,在更大範圍製造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