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生態理性,讓環評的歸環評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實踐生態理性,讓環評的歸環評

2006年04月02日
作者:邱花妹(台灣環境行動網執委、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2月以來,政院高層釋出「6000億投資卡在環評」的訊息。3月初政院高層指示全力促成中部科學園區擴建、國光石化廠、大煉鋼廠等三大投資案。接下來,政院對中部科學園區環評頻頻「關切」、反對環保署擬正式將六大高耗能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管控納入環評。以「拼經濟」之名,介入或反對環境制度的實踐或建立,令人不禁要問,執政當局這些政治動作究竟幫台灣企業,還是幫企業的倒忙?是愛台灣,還是害台灣?

以高科技業擴張、近日備受關注的中科環評為例,先有中科后里基地於2月底環評有條件過關,日昨,又傳出中科三期基地(后里基地—七星農場部分)召開第一次專案審查小組會議前、環評委員召集人遭臨時撤換,周遭居民未被充分告知開發案相關訊息等爭議。本文認為,值此開發的關鍵時期,政院不宜再以政治壓力扭曲環境影響評估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把關的功能。檢視部分環評委員所提出的意見,審慎開發絕對比倉促「排除投資障礙」更能造福台灣社會,使台灣企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本文所持的理由如下:

首先,倉促開發,台灣社會日後可能付出鉅額的環境修復成本、陷入更多環境爭議,也為企業經營帶來更多不確定因子。以竹科為例,1990年代中以來,竹科在急速擴張後,空污、水污帶來的臭味、廢水排入灌溉溝渠問題等,陸續引發附近居民的各種抱怨與抗議。儘管過去幾年,竹科管理局透過埋暗管將廢水直接排入外海,周遭居民抱怨減少,但新竹外海的毒牡蠣、蚵岩螺變性等事件卻猶如芒刺在背,提醒我們,竹科經驗至今還難以清算的環境與健康成本。中科后里農地基地位於中部生態上游區,開發農地為工業區,原有農地調節區域溫度、生態、滯洪、補注地下水的功能消失可能帶來的衝擊,廠商用水、排水對攸關台中地區三百萬人口飲用水的鯉魚潭淨水場可能的影響,這當中涉及的種種問題如何能不審慎評估?倉促開發下,這些問題日後可能成為台灣社會必須修復的環境問題、為台灣社會製造更多環境爭議。過去各種公害抗爭證明,社會、政府與企業將為此付出鉅額的成本。

同樣的道理,缺乏對水、電等有限資源運用的妥善評估,也將埋下日後搶水搶電等社會爭議的危機。例如,以七星農場每日用水量約8萬噸,但自來水公司目前僅能調度2萬噸用水支應情況下,缺乏具體的因應對策下即倉促開發,是在幫企業還是害企業?

其次,對企業而言,透過政治壓力為企業快速地開一個方便之門,卻未必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國際間對科技電子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日益關切,台灣政府為求對企業的示好、盡可能去除對高科技環境與健康衝擊評估的各項要求,徒然使科技電子業日後在全球競爭中,面對更多國際壓力。國際間愈來愈多案例揭露,過去被視為「乾淨產業」的科技電子業其實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矽谷經驗發現,製程使用多樣、複雜化學物質的半導體業,其生產造成的地下水、土壤、空氣與海洋污染,乃至對周遭居民與員工健康都可能帶來危害。一股推動高科技企業社會責任的運動,要求改善電子產品製程並且監督電子產品廢棄物(e-waste)去向的運動,已經在國際間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歐盟於2005年8月生效的「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要求生產者回收與處理十大電機電子廢棄產品,以及將於今〈2006〉年7月生效的「電機及電子產品危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限用電子電機設備中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 (PBDEs) 及聚溴聯苯 (PBBs) 等六項危害物質的含量,都是「綠化」科技電子業的具體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科技電子業唯有積極回應各種新的環境標準,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存活下來。

政治人物在關鍵時刻,以粗糙的政治操作、強行介入,扭曲制度性的設計,無疑將挫傷台灣社會透過制度性安排實踐生態理性的進程。長期而言,環境制度化無法有效落實,不僅使台灣社會自外於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也將在徒有制度卻因人制宜的政治操作下,加劇台灣社會各種開發與環境爭議、增加企業經營的各種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