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 連結國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 連結國際

2010年06月06日
摘錄自2010年6月6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經建會5日指出,為促進產業節能減碳,目前正著手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以透過市場的力量來引導企業進行二氧化碳的減量;鑑於國內碳交易規模太小,未來交易平台將與國際連結,以擴大市場規模,提升效率。透過交易平台不但可以減碳,也可以提供溫室氣體查驗顧問服務業、相關金融機構可觀的商機。

經建會表示, 2005年全球碳交易總量7億噸,至2008年已達47億噸,交易總值由108億美元同步升至1,259億美元,市場規模成長有10倍之多。

碳排放交易的目的是透過訂定排放總量目標後,管理當局將排放權以「配額」或「拍賣」方式,發放給廠商,由於每家廠商減量的「邊際成本」不同,減量成本較低的廠商可以把剩餘的配額出售給減量成本較高的廠商,經由這個交易平台,會使減量成本較低的廠商更有意願從事減量(因為可以售出配額獲利),甚至可以發展出減量產業。

台灣雖非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成員,但仍須跟從這一國際趨勢。未來究竟被納入減量的對象是中上游產業?或是擴及下游?每個產業的初始排放額度如何核配?碳稅是否要與碳排放交易進行制度上的銜接?這些問題都在研議中。

依委託研究結果,台灣一年的總排放量2.6億噸,占全球1%,依歐盟的經驗估計,第1年交易量僅0.1億公噸,到第4年升至1.6億公噸,換算成交易金額僅由第1年台幣24億元升至第四年的234億元,全年交易值不及台股1日成交值,金融機構參與意願可能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