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聽過英國的公益信託嗎?那是一個保護古蹟建物和自然美景的組織,同時也是一個公益團體。」國際國民信託組織發展服務部高級主管Oliver Maurice向雲林故事館的負責人唐麗芳女士,很慎重地介紹自己之前所工作的單位-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此單位擁有的土地,僅次於英國女皇,為英國第二大地主,其成功保護歷史建物的經驗多不勝數。翻開台灣的殖民歷史,多少不同臉孔、不同髮色的異國人「住」過台灣,也因此為台灣帶來相當多樣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就呈顯在現仍存有的歷史建築中,而雲林縣就有許多這樣的建物,遠來的Mr. Oliver帶著豐富的經驗,在訪台期間,由雲林科技大學劉銓芝老師及文建會、雲林縣文化處的同仁陪同下走過雲林歷史建物,細細地聽著雲林在地人說著他們的故事。
整修西螺戲院,再現台灣百老匯
素有「西螺西門町」之稱的西螺戲院,曾經攤販林立,人潮不斷,從布袋戲、歌仔戲到電影播放,滿座是常事,氣派的舞台,一千多個觀眾席,珍貴的檜木支撐整棟建物,中西合璧的建築物構造,規模不亞於大城市戲院;物換星移,如今斷垣殘壁的景況,偶見動物的屍骨橫躺地上,跳蚤爬滿腳邊,西螺戲院如同像被轟炸過一樣。日治後期建築界流行的巴洛克風格式外牆,已經斑駁剝落,裡面雖然更是糟糕,但是仍可以感受到那種當時人來人往的熱鬧氣氛。站在滿是灰塵的地毯上,會開始想像,若把它整修一下,一定是個很棒的展演空間,為何不將它活化成為「台灣百老匯 」!
這樣的空間應該要活化,應該要有人進駐讓它活起來。政府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意義,然地主的高價讓政府望之卻步,修復這個動作,就如躺在立法院的法案一樣遙遙無期。
日式風格斗南舊辦公廳舍,最生態的公務機關
為錢所苦的案例,同樣發生在西螺鎮的隔壁鄉鎮斗南。斗南舊辦公廳舍建於昭和5年(1930),建築用地為地方仕紳借予當時的日本政府使用,是雲林現存最古老的警察局所在地,,建築物仿西洋風格,正面山牆有弧形窗,為磚木構造形式,因為長期一直有警察在內辦公,所以建物狀況良好,但是受到921地震影響,原瓦片屋頂凹陷,局部以鐵皮屋頂修建,民國93年斗南分局遷離而閒置。
警察局一向給人嚴肅的氣氛,但這間日式風格的警察局,卻是間小而美的公務機關,從外表看,它不會像現在新建警察局一般,四四方方龐然大物,反而是兼具藝術與文化的精緻辦公廳舍,在它門口前以及中庭都有綠地供其他生命來住在「警察局」,多層次的建築可以提供鳥類停棲理毛,不用刻意營造的通風採光,從四面八方無價地供給人們使用,令人感到在這樣的地方辦公的舒適性。
然而舊辦公廳舍所在土地為私人所有,政府有意向地主提出土地交換要求,但因在價格認知的差距之下,地主認為縣政府以低價購買土地後,再行公有土地之名以高價賣出,因此拒絕政府的提案,這樣的不信任關係走上法律途徑,原地主雖然贏得訴訟,但不得恣意拆除建物或是取回土地所有權,而政府必須依照約定,每月支付新台幣兩萬元的維護租金,也讓這棟建物及所屬土地目前暫時受到保護,但若只有放著未行管理,同樣是放任毀壞,這樣問題來了,修復的預算經費在哪裡呢?是否有比較節省經費但同樣可以保護歷史建物的方法呢?
雲林布袋戲館,「哈買...兩齒」喚起你我小時候的記憶
50~60年代的人都一段布袋戲的歲月。記得國小的時候,中午放學回家跟老爸,一起吃飯看布袋戲,當時中午時間,街上都沒有人,因為都在家裡看布袋戲,文州大儒俠史艷文、藏鏡人、黑白郎君等,到現在大家都還記憶猶新,而這些本尊都收藏在雲林虎尾的布袋戲館。
此館也是一間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雲林布袋戲館,原為虎尾郡役所(西元1931年),佔地七百餘坪,是一棟三合院、二層樓的半木造的廳舍,是虎尾地區最具氣勢的官方建築,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改為區公所,民國79年後閒置,地方文史團體舉辦文藝季,讓世人重新認識虎尾郡役所的價值,也在三年後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隨後規劃為虎尾地方重要的傳統藝術─布袋戲主題館。
稱雲林為布袋戲的故鄉,一點都不為過。過去布袋戲在雲林相當興盛,曾有高達400多團的布袋戲團,甚至在雲林四湖鄉整村都是從事布袋戲相關行業。如今有一棟歷史建物裡面陳列珍貴的歷史真品與回憶,記錄台灣過去有一段眾人為之瘋狂的布偶歲月。
然而目前所要面對的真相是,如何永續性地營運這座布袋戲館。不是蓋了就沒事,歡欣鼓舞的慶祝成立的背後,是一連串要去面對的經營管理策略與規劃,經費又再度成為焦點,單單依靠政府的苦撐是一種消極的態度,積極面是如何自籌經費,獨立於政府外,讓政府與地方發現布袋戲館有其去確實存在的價值。
(下集待續)
※ 精彩預告:下集將接著介紹Mr. Oliver走訪雲林的另一個文化建物地點-雲林故事館,及Oliver Maurice對於這些歷史建物保存以公益信託方式保存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