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育黑熊而努力 一群人選擇撿「熊糞」的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為保育黑熊而努力 一群人選擇撿「熊糞」的生活

2006年04月05日
作者:黃瀚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黑熊研究格外困難牠曾被票選為「台灣明星動物」冠軍,曾是世界盃棒球賽的吉祥動物,是玉山森林防火的親善大使……此外,牠還有更多情何以堪的頭銜,包括1989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牠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名列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的保育動物、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受害物種。牠是台灣黑熊,台灣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

人們賦予台灣黑熊諸多頭銜,但對牠的了解卻少得可憐。有一群人,於是選擇了「逐熊而居」的生活。

1999年,玉山國家公園展開為期四年的「台灣黑熊研究」計畫,長年以來一片黑暗的台灣黑熊生態,終於露出第一線曙光。這項研究計畫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保育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黃美秀主持,她將自國外學習的捕捉與研究熊類的專業技巧移植台灣,成為台灣首位成功活捉黑熊並安裝無線電追蹤的研究人員。2001年,研究則交棒研究生吳煜慧負責執行。

黑熊繫放過程包括設置陷阱;麻醉黑熊;進行包括身體全長、頭長、腳掌長度、秤重……等個體形質測量;掛上項圈形的無線電發報器,讓研究者在不干擾黑熊的前提下偵測位置、追蹤熊跡,且頸圈在經歷一、兩年日曬雨淋與黑熊施壓後,便會自動脫落。

研究方式說來簡單,執行卻是困難重重。「相較於美國,台灣黑熊研究格外困難,」吳煜慧表示,美國設置捕熊陷阱多於車輛可到達的林道附近,然而台灣山地地形崎嶇,且研究地區位於大分深山,研究人員必須背著15甚至重達30公斤的裝備,花3天時間自瓦拉米步道出發,翻山越嶺走到大分山屋。坍方、颱風則為研究過程增添不少變數。

此外,必須選擇對人、熊皆安全的捕捉方式,選擇適當的餌料、捕捉季節、地區、陷阱位置等。研究人員必須有絕對的耐心,「台灣黑熊非常聰明,常常識破陷阱,」吳煜慧說,她曾待在山上足足兩個月才等到黑熊上鉤。餌料也常被食蟹蒙等食肉動物偷吃。

麻醉時黑熊緊張,人更緊張,往往需要一個人負責引開台灣黑熊注意力,另外兩人吹箭,過程中黑熊反抗、狂吼不已,非常危險。

追蹤黑熊並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工作,更多的情況是研究者徒勞無功,即便替黑熊掛上發報器,仍非功德圓滿。研究人員必須24小時輪班,追蹤黑熊動向。台灣黑熊神出鬼沒山間,活動範圍極廣,常戴上發報器不久便失去訊息,要是黑熊翻越陵線,研究人員就必須趕緊收拾營地,揹上裝備尾隨。加上植被茂密、交通不便,造成技術上的應用與補給困難。近年除了傳統地面追蹤外,研究人員也利用直昇機、人造衛星進行追蹤。

大多數時間,研究人員不見熊蹤,只見熊糞,「撿大便」成為他們例行的研究工作。糞便的顏色、氣味、質地會隨攝食種類與已排出時間而改變,藉由糞便研究,研究人員可以明白台灣黑熊喜好的食物、體內寄生蟲,DNA分析則能解讀出糞便主人的性別,是否有發情、懷孕等身體狀況,以及個體辨識。近年更有學者藉由糞便研究台灣黑熊對中、低海拔樟櫟林帶植物種子播遷的影響。(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