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于今(2009)年5月18日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自明(2011)年起,從國小學生至總統在內的各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中以下學校及政府補助基金的財團法人等,其職員與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基於上述的規定,如可以屏東縣境內萬年溪為一個溪流環境教育的場域,設計有關都市溪流生態環境的課程,供全台各界互相觀摩學習,相信是可以進行的一個方向。
溪流環境的保育
溪流河川是台灣水資源的重要水脈,以往為了提供經濟開發所需,水資源管理著重在水體與流域的密集開發利用,忽略了社區居民對水體環境的依存關係,導致人與溪流之間的依存關係愈形疏離,對河川環境整體性的破壞也就更加嚴重;隨著永續保育觀念的萌芽與倡導,溪河流域整體保育與水資源永續,也就顯得重要與迫切,而重新建立溪流社區與溪流的相互關係,則是實踐溪流保育與永續的重要步驟。然而,溪流保育的方法,始終侷限在減少溪流的破壞壓力,未能有效提昇至永續利用的層次。
近年來,綠色休閒產業逐漸發展,許多具有溪流生態特色的地區,以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特色,結合相關的消費行為,提供了社區發展的新契機,而許多與溪流關係緊密的當地社區團體,也開始重視溪流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為使溪流所蘊藏的豐富水及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並適時結合社區意識發展,發展出具鄉土特色的溪流社區,創造自然資源永續綠色消費,凝聚社區意識,結合並培育社區的力量,建立社區民眾保育自然資源的正確觀念,進而發展出以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的社區教育模式,是現今推動溪流環境保育與永續的重要途徑。
自然資源管理
任何一項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水文、景觀、文化等)管理,或特定區域的永續經營管理,都可依資源與資料的可及性,及與其周遭區域社經因子的連結程度作為基準,區劃為四項行動策略:資源調查、資源管理與利用、環境規劃與社區發展。將這一連串的事項整合進聚落或區域的發展藍圖中,才能與在地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脈絡做緊密的連結,確保資源經營管理計畫的可行性與永續性。然而,受限於時間的急迫性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度等的因素,這些行動策略並不盡然會有所謂階層與先後的關係,而是必須在這些層級間有跳躍或複式的連結,並在設置與經營管理的同時,持續的蒐集各項資源資料,作為修正管理工作,與永續經營管理規劃的依據。
以萬年溪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規劃而言,因近來休閒旅遊快速發展,導致時間緊迫以及各項人、物力的限制,無法進行完整的資源調查、環境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分析,即需先進行環境規劃管理,更遑論妥適地進行環境資源利用分析以及導入社區參與經營的機制,是故主管當局及相關單位在著手規劃時即可能面臨資源量、資源潛力、社區參與、管理方針等困擾。因此,規劃者除需從溪流沿岸景觀與生物資源進行初步調查與規劃,並提出未來發展願景,日後仍需以完整的行動策略連結進行萬年溪自然資源永續經營。
溪流管理的初步規劃
在以溪流為主體的保育區域中,溪流生態系的物理性棲地、化學性棲地與生物組成及岸濱溪綠帶,從上游、中游、下游都各有其相互關聯而連續的變動特性;因而,必須考量流域自上游源頭至下游的整體性;植群與動物相的完整性,維持了陸水之間的生態廊道的暢通性,與溪流生態系自然運作;溪流生態區的規劃,勢必要有整體觀概念。護魚溪段屬萬年溪中下游區域,從流域特性的觀點而言,其落差已趨於平緩,河道狹窄漸成寬闊,是溪流中棲地型態多樣的河段;另外,從溪流生態系的觀點,棲地環境是目前最需保育與管理的河段。
因此,在現階段將以護魚溪段作為主要的規劃範圍,原巡守護魚的人行步道,可在配合週遭環境後,整修為簡單的步道與部分木棧道,提供遊客在安全無慮與舒適輕鬆的情況下,縱走在河岸至道路旁的綠帶,沿溪感受與體驗溪流生態之美,也可充分利用陸水交會帶三度空間呈現的多樣風貌,分別設置賞溪台、觀魚淵、親水池等做為觀溪與親水設施,期能以此改造與野生動物資源,帶動人文、自然、永續的經營理念,進而勾勒未來涵蓋萬年溪中、下游,以及兩岸生態休閒園區圖像。
萬年溪的發源落差大,河流的地形千變萬化,有淺灘、有堆石、有瀑布、有深潭、有急流,更因為溪流上游為農村居民的重要水源,水質清澈,生態多樣,流進屏東市後這條溪流成為最具有學習價值的場域;萬年溪就在社區校園旁,拉近了和溪流的距離,讓社區居民可以走進河,進行溪流親水體驗。在溪段地形趨平緩河段,沿溪有步道設置,溪流內有水潭、急流、平瀨依地形交錯出現,不僅提供各種體型的魚隻棲息,更是一極佳的魚類生息繁衍場所。未來可強化貫通中下游的人行步道成為濱溪生態步道,同時選擇適當地點設置親水設施與集魚設施,將可在保育溪流生態的同時,兼具親水與賞魚觀光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與遊客得以在安全無慮的情況下親近並體驗自然。
未來永續經營雛議
近年闢建千禧公園時,以低度開發,保留流經園內萬年溪原貌,未來將規劃為親水公園,縣政府規劃再度引用武洛溪、番仔寮溪水,經過處理後,引渡經崇蘭圳,順永安圳注入萬年溪,以圖恢復萬年溪早期風光美景,讓市民可以更親近萬年溪,使萬年溪風華再現,更適合人生活的好所在,是大武山民族屏東人的期待與責任。有鑑於此,溪流環境保育與社區、社團的運作方式與宣導教育模式應透過座談會的經驗交流,討論溪流社區正確且有效的保育策略與技能,使居民從瞭解並學習生態平衡的機制中,培養社區居民具有永續的環境資產觀念,避免因錯誤的護魚、放流、過度開發及不當的休閒消費,導致溪流環境迭受破壞,以維護溪流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萬年溪在屏北山區發源,潺潺流過屏東市的社區和學校,為過去的居民帶來了潔淨的水源,也為這裡的孩童創造了溯溪戲水的場域,過去居民的生活與這條溪流密不可分,但現在呢?於是重新發現這條萬年溪,重新銓釋這條河,成為我們共同的心願。走進溪流,孩子們可在這裡寫生、攝影、打水漂、作詩、靜坐、學科學、尋覓生命蹤跡,大人們一起清溪護溪,戲水溯溪,從親近這條河,進而喜愛這條河,珍惜難得的河流資源,擁抱這條社區的生命之河。所以基於學校、社團、社區與萬年溪的地緣關係,學校、機關應結合這難得的社區資源,可尋求社團與社區合作,開發學校本位溪流特色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從發現溪流到走進溪流、擁抱溪流,開創更多彩多姿的溪流環境教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