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與保育問題 應尊重多元觀點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狩獵與保育問題 應尊重多元觀點

2006年04月08日
作者:楊懿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為了搜尋網路上流傳的一封信「緊急事件,大屠殺兩天後展開,請幫忙轉寄—解救野生動物!」相關資料,我進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站首頁,並偶然看到協會簡介的第一句話:「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驗」。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並想起在2004年12月發生「開放丹大狩獵」議題時,我在花蓮教育大學通識課程「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的一段教學經驗。

當時我嘗試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修課的同學分成四組。其中原住民、政府機關、保育人士三組分別收集資料及發表意見,並互相交叉詢問;另外一組一般民眾在聽完各組意見後投票決定是否開放狩獵。上課前一週我先發給同學一些背景資料,包括原住民狩獵文化、學者贊成及反對開放狩獵的不同觀點、林務局同意丹大開放狩獵所依據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條文、民間組織的抗議信及相關新聞等,請他們在閱讀之後自行選擇扮演的角色。結果,大部分同學想扮演保育人士,因為他們覺得從小課本或老師教的都是要保育環境,不能傷害野生動物,所以以為保育人士最容易扮演。

上課的時候,扮演原住民的同學從文化角度切入,表示原住民是山林的守護者,狩獵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開放申請狩獵是必要的。扮演政府機關的同學表示只要是依法申請許可,並在管理機關的監督之下,不會發生過渡獵捕的情況;況且原住民為了祭典,確實有狩獵的必要,納入管理比完全禁止更符合現實情況。至於扮演保育人士的同學們,當然舉出關心生命權、愛護環境等論點,認為一但開放,山林將成為動物屠宰場。

結果呢?扮演一般民眾組的學生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表決贊成開放狩獵。他們認為應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因此贊成在適度管理的情況開放狩獵。為了確定結果,我讓全班同學在在拋棄先前的分組立場後投票,最後還是贊成開放狩獵。

在分享啟示的過程當中,有一位平常很沉默的女學生被同學推選出來發言,因為她是原住民,大家都想聽聽她的看法。結果出乎大家意料,她表示,其實她所屬的原住民部落幾乎不打獵,她不懂為什麼大家都將原住民和狩獵劃上等號,讓所有的原住民背負山林屠宰者的污名。同學也問我的看法,很疑惑為什麼我從頭到尾都不表態,不告訴他們到底開放狩獵對不對。我告訴他們,我的立場是反對開放,因為我有很多次在原本寧靜的山林黑夜裡,在突然聽到子彈劃過空氣的響亮爆破聲後,讓我當下不寒而慄的恐怖經驗,也聽過野獸受傷後哀嚎的哭泣聲,因此我實在沒有辦法贊成開放狩獵。但是我為了尊重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也為了讓同學能自由的發表與傾聽不同的觀點,練習從衝突與溝通當中,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因此我選擇先不表態,以免淪為過去傳統教師講授知識性、缺乏行動技能的教學方式。

回到這封為了制止可能發生大屠殺而在網路上流傳的信,我相信已經達成當初發信的目標,因為已經引起注意,並在愚人節當天查獲三位非法狩獵的原住民。但問題真的已經解決了嗎?不同的聲音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嗎?環境公平正義真的伸張了嗎?這恐怕需要民眾發自內心的醒思,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並尊重台灣島上成千上萬種生物的生存權,才不會年復一年害怕發生山林大屠殺事件。環境教育界要多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