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攝影的主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生命印象

自然生態攝影的主題

2010年08月01日
作者、攝影:葉子

自然生態攝影取材於自然環境,攝影者能夠了解所處環境的資源特色,就能掌握拍攝的題材與內涵。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之間,本島狹長的地形橫跨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多變的地貌,造就了多樣而細緻的生態系統,隨著海拔高度有熱、暖、溫、寒帶性的不同植物群相,終年鬱鬱蒼蒼,充滿生命力,本島之外,離島的澎湖、蘭嶼、綠島、金門、馬祖、龜山島等島嶼,其地質不同,生態各異,在這樣多樣的環境中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造就台灣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也提供愛好自然攝影者,取之不盡的拍攝題材。

面對如此豐富的攝影題材,攝影者該如何規劃拍攝主題,發展自己的攝影計劃,本文就一般大眾最常接觸的拍攝主題,範疇以及拍攝前應有的準備工作提供說明參考,攝影者依據自己的興趣或需要,逐步累積影像資源,從拍攝中獲得親近自然的快樂,同時有機會運用這些影像推展環境教育、發揮影像的社會功能。

題材的規劃有助於時間、地點和經費的掌握,不至於因隨意拍攝,無法統整出有系統及方便運用的題材,一旦能規劃出某項或幾項的拍攝主題,方能在最洽當的時間及地點拍攝到理想的作品,達到最精簡的時間和經費預算。

(一)、以生物為主題的拍攝

野生動植物攝影是最受自然攝影者喜愛的主題,如鳥類、植物花卉、昆蟲、蝴蝶、兩棲爬蟲、野生動物、海濱生物、海洋生物...等,這些題材還可細分出不同主題。例如以鳥類攝影為例,廣泛的拍攝各種鳥類或某些科種是一種方式,也可針對單一種鳥類,拍攝其外型、特徵、棲息環境、覓食、求偶、育雛行為、天敵....等。或者以環境區域為主,長期的進行觀察和拍攝,如台灣的溪鳥或溼地的鳥種。

這類主題的攝影,特別需要了解該種類的生態,拍攝鳥類應熟悉其棲地、遷徙季節、生態習性,再加上適用的攝影器材和熟捻的攝影技巧,以進行深入而完整的紀錄。以下針對台灣的生物生態和民眾最常拍攝的主題,就其拍攝資源與類題做一簡要說明:

A-植物花卉攝影:台灣氣候溫暖,一年四季青山長綠,花開燦爛,從高山的蒼勁老樹、中海拔的蓊鬱闊葉林到海濱濕地的紅樹林,不同的植物生態系,都有可觀之處。花卉是自然界中最美麗的事物,毎一朵綻放的花朵,都是大自然的傑作。

植物攝影的領域非常廣泛,我們常以海拔分布高低區分植物攝影的類題,如高山植物、中低海拔植物、闊葉林植物、低海拔植物、海濱植物等作區分,這也是坊間出版植物圖鑑常見的分法,幫助我們認識不同區域的植物生態。

植物攝影的重點在於葉形和花朵,台灣雖然沒有明顯的四季分別,但是從高山到海濱,一年四季繽紛多采,是生態攝影最容易入門的題材。

拍攝植物花卉,是屬於靜態的拍攝題材,在攝影的技術上雖然較為簡單,可以從容的構圖取景,不過要表現出植物之美,對於光線的掌握,情境的營造,要多加琢磨,以表現主題的姿態和造型之美。

B-昆蟲攝影:大自然中,昆蟲的種類是所有生物數量最龐大的種類,牠們體積小,生存能力強,模樣千奇百怪,無所不在,容易就近觀察拍攝,是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要題材,因此也成為自然攝影中最常見的明星,台灣的昆蟲數量估計有20萬種左右,這要歸功與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繁茂的植物群落,孕育出豐富的昆蟲種類,其中,甲蟲和蝴蝶最受民眾的喜愛,台灣曾有蝴蝶王國之稱,雖然盛況不再,不過,幾處蝴蝶谷的發現,讓蝴蝶再度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相關的書籍、圖鑑因應而生。

每年5月到7月是許多蝴蝶活動的高峰期,各地都有一些賞蝶、拍蝶的地點,例如北部的陽明山、中部的大坑地區、南部的茂林、六龜等地,都有可觀的蝴蝶數量,不過,要拍攝昆蟲不一定要到野外,若是居家有適當的空間,可以佈置一個區域栽種昆蟲的蜜源、食草植物,例如,柑橘類的植物會吸引鳳蝶產卵,馬利筋、馬櫻丹、繁星花是許多昆蟲、蝴蝶喜愛的蜜源植物,你可以就近觀察、從容拍攝,營造一個迷人的生態特區。

昆蟲體積小,想要拍攝特寫畫面,就必須有近拍功能的相機和鏡頭,閃光燈也是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的自動相機,目前都有近拍的功能,不過,想要拍攝到畫質清晰、景深足夠的特寫畫面,需要穩固的腳架和提供適量光源的閃光燈,若你有單眼相機,近接鏡頭(Marco Lens)是最佳利器,可以提供高倍率的放大攝影,而且操作簡便,失敗率較低。

C-鳥類攝影:台灣有紀錄的鳥類約有500種,其中有160種留鳥,14種特有種,其餘大部份是候鳥,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從世界各個角落飛來台灣休息或繁殖。一年四季中,從平地到高山、從溪流到海岸,都是賞鳥、拍鳥的好去處。

根據鳥類的棲息環境和遷徙季節,我們又將鳥類大致分為山鳥、溪鳥、水鳥,冬候鳥、夏候鳥、留鳥等,雖然這僅是大致的方便分法,不過因為環境和季節的不同,對攝影也會產生一些不同的影響。例如,山鳥通常生性靈敏,隱身與樹叢枝葉之間,要拍到好的畫面要先觀察出沒的路徑、覓食的地點,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機會,除了需要準備中長焦距的鏡頭,穩固的腳架和閃光燈是必要的裝備,若是拍攝開闊水域的水鳥,由於距離通常遙遠,長鏡頭才能捕捉其身影的細節,利用遮蔽物,儘量接近被攝物又不干擾牠們的生活,是鳥類攝影者在非技術面上,最需要學習的方法。

候鳥也是愛鳥者追逐的對象,例如每年8月至10月從西伯利和中國東北飛來台灣過境的紅尾伯勞、灰面鷲、赤腹鷹等,數量龐大,掌握拍攝的時機、探聽最佳拍攝點,才有機會拍攝到好的作品。另外,台灣各地的溼地、河口、埤塘等區域也是賞鳥拍鳥的好去處。

初學拍鳥者,建議先從賞鳥開始,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觀察生活週遭的鳥類,以中長鏡頭(300mm-400mm)在一些固定的賞鳥點觀察與拍攝,等到熟悉器材的操作,掌握拍攝鳥類的基本訣竅之後,再考慮添購500mm以上的長鏡頭和更專業的裝備,因為鳥類攝影的裝備是非常笨重又所費不貲,選購前應該多加了解其性能和特性。

D-野生動物攝影:野生動物是生態攝影家最喜歡挑戰的題材,無論兇猛的獵食猛獸,活潑可愛的小型動物,或是看起來邪惡恐怖的毒蛇長蟲,都是攝影者追逐的焦點。台灣的大型動物雖不多,但是,野外仍然有許多題材可以拍攝,例如族群數量日漸擴散的台灣獼猴,高山上的水鹿、山羌、長鬃山羊,森林裡的飛鼠、蝙蝠,水岸邊的螃蟹、兩棲爬蟲等。這些生物出沒不定,反而是挑戰攝影者生態知識與拍攝技巧的好題材。

拍攝野生動物時應掌握被攝物的生態習性,有許多動物是夜間活動的,例如大赤鼯鼠白天躲在樹洞內睡眠,傍晚才開始外出活動、覓食。他們主要棲息在海拔300公尺~2500公尺的天然林內,運用飛膜滑翔在樹枝之間行動,要拍攝他們,白天需要先觀察地形,找尋他們喜歡覓食的樹種,到了晚間,使用高功率的手電筒搜尋,才有機會拍攝到平日難以窺見的蹤影。

台灣的兩棲爬蟲種類密度相當高,目前記錄有的蛙類32種、陸生蛇類45種、蜥蜴41種,其中特有種的種類比率相當高,雖然平時不起眼,卻自有他們迷人的生態行為,以蛙類為例,大部分的蛙類是夜行性動物,每一種蛙類的型態和鳴叫聲都不同,辨識聲音是拍攝蛙類第一項要學習的技巧,根據聲音的特徵和棲息環境尋找被攝體,拍攝到的機會才會增加,而每一種蛙類的出沒季節和棲地環境也都不一樣,貿然的到野外尋找只能碰運氣,一旦你掌握到他們的習性,這些夜間出沒的生物,將會為你的生態攝影開啟另一扇美麗的視窗。

E-水中生物攝影:泛指河流、海洋、埤塘,任何水域內的生物攝影,這一類的攝影最大的關鍵是需要防水的攝影裝備,目前坊間有簡易的防水相機,供水下數公尺的拍攝,也有專業用的防水殼加上相機,可以深潛到水下較深的地區拍攝,由於水中攝影的技術、裝備都較為困難昂貴,非一般器材可以達到,因此,若想要拍攝水中生物,可以使用玻璃缸飼養,不過這類的拍攝手法並不是很自然,除非技術純熟,否則不建議使用。

(二)、以環境生態為觀點的拍攝

生態攝影是拍攝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因此,環境的紀錄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前述以生物為主題的拍攝題材,主要是呈現生物的型態、行為為主。除此之外,以生物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是生態攝影可以發揮的題材。以下就環境空間和時間變遷為主軸,說明生態攝影的另一面向。

A-環境空間:以空間為範疇,著重在整體空間各組成份子的互動關係,例如拍攝河口溼地生態,可以記錄溼地的景觀、潮汐的變化、溼地生物之間彼此的依存關係、潮汐變化影響生態的演替,另外,溼地是河流與海洋的交界處,也是漁業經濟的重要場域,因此,鏡頭可以對準河流與溼地、濕地與海洋,人與溼地等畫面,儘管單一的作品很難同時呈現多樣複雜的關係,但作者可以依照需要,組合不同的影像內容,用故事系列陳述環境生態的樣貌。

又譬如要記錄校園的生態,學校的師生可以一起共同觀察與拍攝,校園中的樹木、花草、鳥類、昆蟲都是主角,讓學生一起維護校園中的小生態系,如老樹、池塘中的生物,就近觀察、拍攝、學習,培養學生微觀的敏銳觀察力,以提升其對自然美感的素養和生態保育的觀念。

B-時間變化:以時間為軸,紀錄某類生物或某區域生態系的變化,例如一棵樹四季的成長,定點拍攝其枝枒的生長,葉片的開展、花朵的盛開到葉落枯黃。

以時間為軸的拍攝觀點,通常需要有計畫、耐心的長時間做紀錄,例如高屏溪河的環境變遷,從上游山林到下游河口的變化。

以時間為軸的拍攝雖然辛苦,但影像的價值極高,可以提供民眾了解一個區域變化的因子和過程,提醒人類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C-統整性的生態觀:拍攝不同時間、空間下,隨著環境因子的改變,呈現的生態面貌,例如高山型國家公園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比較,或是溫室效益對於海岸生態的影響等。

D-自然保育觀點:環境的破壞,是全人類目前面臨的嚴重課題,如森林的濫墾、水資源污染、過漁濫捕、溫室效應造成的環境災害等,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我們透過攝影的報導功能,紀錄各地發生的狀況,提醒世人保育的重要性,這類題材雖然有別於美麗的自然影像,強調環境破壞的緣由和後果,然出發點仍是以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為內涵,以此激發觀者對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的關懷,因此這類的影像也是生態攝影的一環。

總之,類題的規劃可以交錯互用,拍攝時多向度的思考,如此方能拍攝到具意義的作品,也能達到充分運用作品的目的。

除了寫實的攝影手法之外,大自然的美麗與奧妙,才是令我們感動的原因,自然界中的顏色、晨昏光影的變化、葉子的造型、雲彩的型態、大自然律動的音樂性等,處處皆有令人動心之處,攝影者應仔細觀察、盡情發揮,將生態之美留存與方寸之間。

﹝未完待續2/3﹞

前進「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http://green.ng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