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誰說了算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26℃ 誰說了算

2010年07月30日
作者: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連日的高溫,讓全台壟罩在熱浪當中,7月初台北市甚至還出現38.6℃的高溫,追平台灣氣象史上7月的高溫紀錄。在此同時,台北市政府7月1日起施行「台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其中規定辦公及營業場所之室溫應該在26℃以上,隨即引起爭議。

為舒緩條例推動至今民眾抱怨不斷的情形,台北市政府不斷強調營業及辦公 場所室內空調均溫是「維持」而非「設定」在26℃。態度前鋸後恭,使城市環境政策的推行效益大打折扣,美中不足。

其實,一般民眾最容易產生的疑問便是「為什麼要設定在26℃?」如此簡單的問題卻令人難以回答,原因無他,我國長久以來管制法規的制定過程既缺乏科學論證之明確基礎,也鮮少進行有效的公眾溝通所致。

可以說,我們依舊欠缺法規科學(regulatory science)的觀念與實踐。

法規科學研究之巨擘,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Sheila Jasanoff曾以「凡是被規範使用的科學」(The science that is used for regulatory purposes)定義法規科學。說明法規科學是指任何涉及「規範」的「科學」,當科學應用在民生產業,與人民權利義務相關事務時,必須接受一定規範約束,就必要有經過正當程序。

隨著台灣民主化程度日深、人民主體意識陡增,政府決策必須愈趨透明。類似台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這樣的例子,應將更廣泛的提出並被公眾檢視。雖然,台北市產業發展局雖曾引述經濟部89年能源研究報告,指出該自治條例係採其建議溫度設定範圍。然而,類似此等專業議題上,由於公眾對於相關研究與對其所進行的程序了解較少,甚至無力了解,往往造成單方面傳遞,形成政府單向、權威式的政策決定模式,逐漸背離現代民主的精神。

冷氣溫度設定或維持在26或27度,對每個人的舒適度或有不同,但若延伸到更大更可能影響國家發展的議題,如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目標或是能源價格等問題上,差別就不只是往上或往下設定那樣的簡單。因此,在面對更大的氣候、環境或其他民生重大議題,除應強化科學的論證依據外,更應有效溝通,俾使公眾體認並支持,絕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法規科學的核心在於不僅只有告訴人民為什麼要如此管制,更要努力溝通,使人民了解原因與效益所在。單純移植國外的經驗,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26℃,不是誰說了就算,台北市是台灣的首善之區,對改善城市環境具有強烈企圖心,可以理解。只可惜,主事者忽略與科學有關的管制政策,並不是單純的法令公佈而已,面對民眾反彈,市府捉襟見肘、窮於應付之窘狀,便不難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