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水資源考察 兩岸環境NGO深度理解的基石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長三角水資源考察 兩岸環境NGO深度理解的基石

2010年08月12日
本報2010年8月12日中國杭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赴中國長三角地區考察水資源議題的台灣環保團體成員昨(11)日順利返台,與會者普遍認為兩岸經貿、文化上的交流已非常頻繁,但環境方面的互動相對貧乏許多,此行加深了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理解,對於如何輸出台灣環保經驗的思考,也能有所深化。

中國現今已是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旗下的發展模式,對全世界天然資源的渴求日益增長,全球深受衝擊;然同時中國民間環保團體在共黨專政體制下,也正積極向各地取經,尋求符合永續發展的道路。負責籌畫訪問行程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在語言、文化與地理位置與發展經驗相似的台灣,環保團體正可在此脈絡下透過深度的交流,經驗的輸出,為減緩全球環境壓力做出貢獻。

謝璧如指出,中國大陸4年來已有多家環境NGO與媒體來台參訪,但受訪單位對中國的環境議題相對較不瞭解,曾有過回訪中國大陸的討論。此次在陸委會與中國綠色浙江志願者環保協會的支持下,能夠實際成行並有所收穫,深具意義。

走過10天的行程,台灣參訪的學者對於中國推行環境理念的進展是驚訝的,藍鳥吉普賽部落格、台南社大專員晁瑞光表示:「這次來大陸有很多東西是超出原本預期的,真的很訝異,我們現在應該用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兩岸環保的推動。中國的思想有些才剛起步,有些是和我們同時並進的。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各省只有這些人在做嗎?背後還有沒有更多的團體呢?』能在短時間內接觸這些人的機會,真的應該要非常珍惜。」

關渡自然公園處長何一先也表示,「中國的環境問題,有些必須透過多次互動才能看到,藉由回訪,可以提升雙方互動的速度。而對岸的安排也不單只是讓我們看到好的部分,在一些污染的部分也帶我們去看了,可見他們做得並不是表面而已,而是真的想從台灣這裡學到一些東西。」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召集人陳建志也提到:「這次的交流讓我看到多樣的可能性,例如中國有些地方的官員是開明的,不再像以前那麼獨裁,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開放的態度;另外NGO也是活耀的,在這幾天的活動中,可以看到許多NGO團體代表都是非常年輕,而且很有自己見解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志工的活力,尤其這些志工幾乎都是學生所組成,可見在志工經營上是很有動力的。」

中華醫事學院副教授、台南社區大學理事長黃煥彰老師指出:「這次讓我印象最深的兩件事:第一是正在快速成長的中國;第二則是他們對於活動的熱情。在寧波看當地政府想把這片灘塗地規劃為人工溼地時,就想到在台灣設立八輕,把海岸做為工業區的感慨。這些泥灘地裡面的生物是多樣的,而台灣卻漠視了。另外這次看到的河川其實水質都還不錯,在接近出海口能有這樣的水質算是很好,如果河川的污染要減少,怎樣避免污染物進來是最重要的。這次回訪讓我對中國環境有初步的了解,透過交流也知道兩岸對有些事情是有不同觀點的,如果有多一點的交流,是比較好的。」

經營環保部落格的文字記者郭志榮則認為:「其實重點不在於正式會議上的發表,更多細節是在後面的討論,或是會後的交流。中國這幾年學的非常快,藉由台灣過來在這邊丟一些想法,或是中國到台灣看到一些東西拿回去做,可以看到他們有很多東西是想直接模仿過去的,但有些必須要以中國的情況來思考,而不是完整的複製,這次來是有看到一些轉變的。」

來自美濃、旗美社區大學的吳鴻駿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其實正式場合的簡報應該是引子而已,重點是接續的交流時間。如果在行程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共同對話的時間,相信可以談得更加深入。藉由這次回訪讓我有認識中國環境的機會,也因為與眾多NGO接觸,可以讓關注農村議題的團體建立兩岸合作的個別網絡。印象深刻的是這裡和台灣公部門的態度差很多,大陸許多公部門的人員是年輕,而且是有幹勁和理想的。」

來自屏東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的周克任認為:「這一次看到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強制力的問題,像是在杭州它可以一道法令下來,市區就沒有摩托車的干擾,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羨慕的;而這也牽扯出第二個持續力的問題,當台灣把一些想法丟到這裡以後,是不是有辦法持續運作,還是只能在短時間看到成效,這是值得關切的。另外我們也看到他們專業官僚的進步,對於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是努力解答的。」

台灣藍色東港溪的蔡蕙婷觀察到,「台灣和中國兩邊在環境保護這條路上的走法是不同的,台灣是從下到上,從基層的人民運動中慢慢把環境的意識提升起來,而中國則是由上到下的一條鞭,先把相關的措施做好再來教育人民,因此民眾的素質需要再教育。」

這次為期10天的「兩岸環境NGO暨獨立媒體長三角水資源交流」,共走訪浙江的杭州、溫州、樂清、寧波、安吉、德清,以及直轄市上海,全都位於「大長三角地區。」主辦單位之一的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忻皓表示,光長三角地區的GDP已超越法國一個國家,可見此區域環保工作對地球整體環境的重要性。忻皓表示,希望能繼續透過此活動,希望兩岸能藉此互動激盪出一些討論與學習的方向,以及未來合作的可能。

總計在這10天的行程中,參訪成員參與了5場論壇及討論會,除了與中國NGO代表分享城市內河治理、流域保護與合作、青年與水資源保護等水資源議題的見解之外,也參與了中國河川NGO與媒體舉辦的民間水保護聯席會,以媒體的角度加入討論中國獨立媒體未來在水資源環境的發聲。

此外,此行也實地考察了各個水資源關注的地點:在溼地方面到訪了三垟溼地、下渚湖溼地、也參與的北崙濱海灘塗溼地的規劃討論。在河川方面,以騎腳踏車及搭遊船的方式觀看錢塘江的治理,另外也親身走訪黃浦江源頭,參觀苕溪的污染問題。在生態實作方面,參訪樂清雁蕩鎮海島寄宿小學,了解中國在生態小學上的努力,另外也前往奉化滕頭村,考察其成為全球環境500佳的原因,此外前往安吉遞鋪鎮劍山村的生態農居,挖掘現今已被漸漸淡忘的傳統生態工法。

此行也拜訪多位平凡卻值得學習的環保人士,包括為了讓全村的人免於受到癌症威脅,憑自己一個農婦的力量,努力和工廠與政府對抗的錢塘江「抗污英雄」韋東英;以及擁有世界觀,想藉由法律途徑喚醒世界正視氣候變遷嚴重性的農民陳法慶,本報除日前的即時重點行程報導外,更多細節與精采故事,後續也將持續為讀者做更多介紹。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