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貢獻度再探討之回應(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台灣農業貢獻度再探討之回應(上)

2010年09月20日
作者:陳世雄(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

對於徐世勳、張靜貞及林幸君教授大作「台灣農業貢獻度之再探討」,討論巨細靡遺,至表敬佩。探討農業比重當然有其意義,惟我國農業部門長期受到政府忽視,加上工業部門之強力壓制剝削,農民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導致我國空有優良之農業技術及勤奮農民,面對外國,包括中國農產品低價傾銷,毫無招架之力。長期以來,錯誤的農地政策和休耕政策、忽視糧食安全、對待弱勢農民不公不義。在在都是造成我國農業積弱不振之主因。看起來這些問題更值得加以重視,以尋求解決之道。茲舉其冰山一角,略述一二。

一、農民的用水權被剝削

在許多方面台灣還不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包括稅賦和水權。原來政府只幫有錢人服務,特別是水權,長期遭到政府不公平扭曲和工業界的霸佔,使得原來屬於農民的水權,點滴流入工業界手中。工業界在創造或掠奪財富的同時,也製造污染,破壞環境和水源。近十年來,高科技產業挾其政府給予的不當租稅優惠,強取豪奪社會資源,製造更不公平的社會。10年來我國GDP成長30%,但農民和薪水勞工階級的收入卻不增反減,所有好處全歸高科技產業獨享,這是現代化民主國家不應該有的現象。為什麼工業用水優先於農業用水,這是明顯社會對農民的歧視,是政府不公平的作為。

台灣每年用水量約200億噸,其中 30%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中70%靠水田涵養。由於錯誤的休耕政策,缺少20萬公頃水田涵養,已經造成至少20億噸地下水的流失。這個全世界最愚蠢的錯誤休耕政策,到現在為止並沒有要改正的跡象。過去農業時代,大部份水資源除民生用水外,都是農業用水,水權屬於全體農民。工業化後,政府有意無意輕視農業,任意扭曲資源分配。中部地區彰化雲林屬於濁水溪流域,過去水源不虞匱乏,農村永遠流水潺潺。但六輕設立後,導致目前彰雲地區農村出現全世界最奇怪的景觀,每塊農地聳立一根電線桿,上面安裝電錶,底下裝個抽水機。每塊農田因為鑿井、抽水機加電線桿就要花掉農民10萬元以上,每個月還要付昂貴的電費。

農民根本不知道河床為什麼乾枯了?河裡為什麼不再有水流動了?他們不知道這是因為政府劫貧濟富,把農民應該享有的水資源,送給台塑六輕,從來沒有跟農民商量。抽地下水是全體農民逆來順受,為求生存不得已的做法。政府其實是始作俑者,居然還毫無歉意地指責農民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2009年八八水災之前,台灣鬧旱災,報載我國高層官員出面喊話:「請大家不要擔心缺水,我們會把農業用水撥給工業用水。」請問這是什麼樣的心態?

於今之計,為求社會公平正義,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將水權還給農民,企業用水應該向農民買水權,付費補貼農民抽取地下水灌溉付出的電費。至少企業繳交之二氧化碳排放稅應該用以補助農民。否則農民應該要求政府截斷工業供水,爭回屬於農民的水權,還給農民一個公道,這才是建立公平正義社會的開始。

二、錯誤的農地政策與休耕政策

一個國家的農業能供應該國民生物資,維繫社會安定。除經濟性功能,並兼具糧食安全、國民健康、鄉村發展、文化傳承、土地及景觀維護、環境及生態保育等非經濟性功能。因此,全世界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農業,採取各種政策,以維護農業發展。反觀我國,不管是農業政策或是農地政策,都有很多問題。不但跟不上世界趨勢,有些錯誤政策更會遺害後代,造成未來子孫沒有農業的困境。我們也許不須要留財富給子孫,但我們必須要留給子孫一塊乾淨的土地和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這些不合時宜的政策,應該儘速修正。

1.工業大國如德國,仍極重視農業

德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他們對於農業的補助以及農民的輔導,卻是不遺餘力。最近筆者到德國開會順道考察德國農村,發現德國農業蓬勃發展、農村景觀優美,特別是農民的集村制度,讓整個鄉村地景調和,呈現優美的田野景色。他們有正確的綠色農業補貼及土地政策,整體農業的前景欣欣向榮。德國人對於生態保育以及有機農業都有強烈的使命感,處處可見有機商店及餐廳。德國人明白,選擇有機產品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他們更重視對生態、環保及弱勢農民的關懷。德國人會為了支持第三世界的貧苦農民,特別去購買經過有機驗證的花卉或紡織品,即使價錢貴了1倍,也在所不惜。

反觀台灣,農民永遠是被犧牲的一群,農村也得不到保護與發展。1946年前,當時台灣只有600萬人口,忽然間增加200萬移民。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突然增加1/3的人口,一定會鬧饑荒。但是台灣撐過來了,不但糧食可以自足,而且有多餘的糖和米可以外銷,賺取外匯;還進口棉花、紡織機等輕工業原料與機械,創造台灣日後的經濟奇蹟。這是台灣農民了不起的犧牲和貢獻。

然而,當初「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其實是犧牲農業培養工業。當初犧牲農民的權益、壓低糧價,讓工人可以填飽了肚子再工作,工廠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工資,製造更多產品外銷。但是台灣工業界成長茁壯後,卻從來沒有回饋過農業及農村,農民向來都是被欺壓及壓榨的一群。我們可以從這些年來,每個工業區成立,為解決工業用水,總是節節進逼,迫使農業部門讓出農業用水,由此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

農民從不會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只是聽天由命,任人宰割。這也顯明我們的社會已失去公平正義的原則,任憑強者強取豪奪,弱勢者任人宰制。農業用水被掠奪、苗栗大埔及國光石化農地被強制徵收,都是例證。偉大的政治家,應該積極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可以放棄道義,轉而維護財團利益,這是台灣政治讓人非常遺憾的地方。台灣社會真是虧欠農民一個公道。

2.錯誤的土地政策將造成台灣未來沒有農業

我國自1999年,國民黨立院黨團提出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之後,開放自由買賣農地,也能夠興建農舍,這有如潘朵拉打開了罪惡與災禍的盒子。自從耕地開放自由買賣,貪婪的財團便應運而生,產生新的非農民大地主,農村景觀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資源及自然生態保育。

農業永續經營的主要危機就是農地零碎。過去3、40年間,在不當的農業土地政策下,農地變更毫無計劃與章法,而且受到特權壟斷,讓許多農地變更用途。這個現象因修訂的農業發展條例更形加劇,農地零碎化的惡果也開始顯現,包括灌溉系統解體、耕地無法順利擴大、農地污染日趨嚴重。在長期的不當開發之下,農地景觀已經徹底劣化。農村看不到一條像樣的河流,也看不到自然田野。

台灣農地有限,耕地面積8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耕地的人口承載壓力超過29人,可以說是世界之冠。照理說,我們應該有全世界最嚴謹的農業土地政策,但很可惜的是,我國可能正在實施全世界最放任、最不負責任的農地政策。後代人回顧,將會說這就是當初造成台灣「沒有農業,沒有未來」的土地政策。

德國目前仍然維持農地長子繼承制度,其用意在於避免農地過度分割,以免農地零碎、喪失耕作功能。日本也有相同的農地政策,避免土地分割,造成農業機械無法操作。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的法規,可以避免農地零碎化。但是礙於政治人物無法抗拒既得利益團體的壓力,無法堅持原有的土地政策,將會導致台灣未來沒有可用的農地。

目前,大量來自台北財團前往宜蘭購買農地,在農地上蓋農舍,以謀取利益。這樣的政策,雖然讓少數農民得到地價上漲的好處,但主要仍是讓少數財團獲利。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個讓台灣的農業沒有明天的嚴重錯誤政策。試想,這些所謂地主在農地上蓋了房子,當作私人住宅來使用,所有的生活廢水以及其他污染,都將排入周圍的農地。據估計,不到5年,整個蘭陽平原將淪為台北人的別墅區;不出10年,整個北台灣將陷入無農地可耕的窘境。錯誤的土地政策像一隻怪獸,正在吞噬我們美麗的島,大部分人卻渾然不知。許多優秀政務官,面對不負責任的立法院,沒有膽識為正確的政策辯護,以至於淪落到今天農地凌亂分割的地步。姑息足以養奸,妥協足以誤國。舉國上下,沒有人能為一個優良的政策堅持到底,實在非常可惜!

在台灣已逐漸看不到農村景色,不和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比較,即使和地狹人稠的歐洲國家或日本比起來,台灣也幾乎沒有農村景觀。如果讓目前每0.25公頃的農地就可以蓋一座農舍的政策繼續延續,台灣將會成為沒有農業、缺乏糧食的國家。我們的下一代,將會過著沒有自然景觀的悲慘生活。

3.錯誤的休耕政策造成不公不義的社會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指出,21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有三:一、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二、食品安全(Food safety),三、生態環境保育。台灣的農業政策制定者卻沒有這樣的全球性思維。休耕本來應該是有機農業的一環,利用某一年度或某一期作休耕,在農地上種植綠肥來培養地力,讓下一年度不用施肥,就可以耕種有機作物。所以休耕是一種農業永續經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台灣政府卻每年補貼200億,讓高達20萬公頃 的農地錯誤休耕,但卻不見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徒具休耕的形式,以領取補助費為目的。忘卻了維護地力的初衷,只能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休耕的目的在於讓地力恢復,但目前台灣的休耕方式,卻會讓地力衰退。原來,如果配合有機農業的休耕,田間長滿綠肥作物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有些地方官員非常無知,不瞭解休耕的真義,竟然要求在休耕期田間勘察的時候,農地必須乾乾淨淨,不容任何作物長在田間。逼使地主必需在田間勘察之前,噴灑除草劑,不但污染環境,殘害土壤中的生物與微生物,造成土壤生態的大浩劫,也造成地力的衰退。

不僅如此,台灣每年還消耗大量的外匯去購買國外的雜糧、穀物與中草藥。其中不乏在歐日先進國家只能用作牲畜飼料或加工用的GMO大豆和玉米,進口到台灣卻做成豆漿、豆腐、玉米碎片,直接供人食用。罔顧國民健康與消費者的權益,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做法。任何國家的農政官員,都應該極力保護農地的完整性以及農業經營的永續性,同時應該致力提升糧食的自給率。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休耕政策造成天然資源、經濟與生態的多重損失,農業政策制定者顯然有失職之嫌。

《未完待續》

※本文轉載自陳世雄的有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