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請成熟一點,好嗎?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長官,請成熟一點,好嗎?

──從工業局石化業廣告談起

2010年09月11日
作者:孫窮理(苦勞網特約記者)


經濟部工業局的在四大報刊登的廣告。

關於石化業在台灣的重要性,政府有責任把話講清楚,各國將石化業當基礎工業,不應被視為毒蛇猛獸、被污名化,政府不做政策說明才是失職。況且經濟部支持的石化業要有環保性、高效率、低污染;身為政府機關,應讓民眾有知的權利。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杜紫軍

六輕一廠 70萬公噸 台塑
293萬公噸
六輕二廠 103萬公噸
六輕三廠 120萬公噸
三輕 23.5萬公噸 中油
108萬公噸
四輕 38萬公噸
五輕 46.5萬公噸
總和:401萬公噸

杜紫軍說的是對的,政府的確「有責任把話講清楚」,不過,看到前幾天,工業局登的那些廣告,實在不知道這個政府是沒有能力,或者不想「把話講清楚」?國光石化兩期各120萬公噸年乙烯產量的輕油裂解廠,蓋或不蓋,跟「沒有石化業,哪來的…」的關係到底在哪裡?

幫工業局把話說清楚

看著這些廣告,心裡覺得著急,就先在這裡,幫工業局把話說清楚好了。

目前台灣還在生產中的輕油裂解工廠,總共有六座,分成「中油」和「台塑」兩個系統,它們的產能,詳見左邊的表格;可以簡單地這麼看,台灣的石化業上游,四分之三的產能,是來自雲林麥寮的六輕,中油的三、四、五輕,則佔總產能的四分之一。

目前,據說五輕在2015年要關廠,這是1990年郝柏村對反五輕的後勁居民的承諾,三輕更新,在2008年底通過環評,新廠的產能是60萬公噸。也就是說,在不蓋新廠的條件下,未來中油這個系統,剩下的產能大概83.5萬公噸。

至於台塑六輕呢?現在在麥寮離島工業區的這個地方,自從1994年7月動工到現在,是能「塞」的東西就往裏面「塞」,歷經四期更新,這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輕油裂解廠區,仍繼續提出五期更新計劃,目前還在環評會議審查中;石化業的下游,早已經移往中國,生產出來中游的產品,也大多數是外銷。不管是運輸,或者關稅的成本,算算在這裡生產,總是「不合」,是什麼因素,讓台塑集團一定要抱著這塊地方不走?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政府不讓走,不讓石化業上游到中國去投資。

中國的乙烯需求/供給評估
4974645302_298356e373_o.png

其實,台塑的算盤,早就已經打得很清楚,在寧波的北崙工業區,中、下游的生產線已經佈置妥當,只要台灣政府一點頭,馬上就要「大膽西進」,來個「指揮艇組合」,把上游移到哪裡去。ECFA談判,在早收清單上,石化業談得不好,中國政府不願意給台灣大多數重要的石化業中游產品關稅優惠,這個態度很清楚,因為中國也在大力地發展石化業上游,光是2009年,中國就有新疆獨山子(100萬公噸)、福建煉化(80萬公噸)和盤錦乙烯(45萬公噸),總和超過200萬公噸年乙烯產能的輕油裂解廠投產。右圖是工研院在今年4月,對中國乙烯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做的一個預估;需求量很大,到2012年,1,500多萬公噸,不過,供給量更大,1,700多萬公噸。

台塑集團是將本逐利的生意人,不會管你「石化業有戰略意義」什麼的,市場在哪裡、需求在哪裡,就會往哪裡去。

好,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六輕走了,台灣的石化業上游剩下的,就是83.5萬公噸的產能,這個「兆元產業」、這根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柱子」,可能一瞬之間,只剩下原來的五分之一,怎麼辦?

胡說八道的評估

以上,是杜紫軍想說、有責任說,但是卻說不清楚的(工業局是不是考慮500萬廣告費撥進我的戶頭?)。

產能從401萬公噸,一下子變成83.5萬公噸,這樣問題大不大,其實很難說,如果這是個嚴重問題的話,那麼大家應該好好坐下來談一談、一起去面對,可是,這個永遠讓人感到驚奇的政府,卻用「胡說八道」的方式來應對,我們來看看經濟部工業局委託台灣綜合研究院等製作的「石化工業政策影響評估」:4910426097_53c797f8fa_b.jpg

4910426097_53c797f8fa_b.jpg
資料來源:「石化工業政策影響評估」。

首先,它在「台灣需要多少產能的石化業上游」這個問題上,用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假設,那就是「石化業的產能(需求)」和「台灣經濟成長率」是掛鉤的,也就是說,經濟成長必然導致石化原料需求的增加、一個沒有石化業的經濟體,是不可想像的,這種邏輯導出後面579萬、734萬、886萬公噸「低、中、高」三種不同的乙烯需求量出來。

好,以後的事情難說,那我們來審視一下「現在」的情形,在上面的那個圖裡,「需求量」和「供給量」差不多是重疊的,也就是大約400萬公噸左右。

這個數據說明了什麼呢?我們先舉一個例子,假設台灣年產100萬公噸鳳梨,這些鳳梨都拿去本地的罐頭工廠做成鳳梨罐頭,而這些鳳梨罐頭100%都外銷,這個時候,依工業局的邏輯,他們會跟你說,台灣鳳梨的「需求量」是100萬公噸,而且全部都是「內銷」。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們在台灣的菜市場裡,是連一顆鳳梨都找不到的(而我們好像會稱這種經濟體,有「殖民地經濟」的特色)。

石化業上游的產品是鳳梨、中游產品是鳳梨罐頭,我來看看這個關係,下圖是去年(2009年)重要的石化業上、中游產品的進、出口量,以及出口佔生產量的比值:

4923039332_1e72ecbbf1_o.png

當然,石化業的上、中、下游關係,比起「鳳梨」和「鳳梨罐頭」的關係要複雜多了,譬如說,在「乙烯/氯乙烯(VCM)/聚氯乙烯(PVC)」間,有上下游的關係,「乙烯/苯乙烯(SM)/聚苯乙烯(PS)/ABS樹脂(ABS)」的關係也是,我們用深色的色塊,把這些有上下游關係的原料,給標示出來。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石化業上游原料出口的比例不高,中游的原料也不見得都高,但是在把上、下游關係做一個整理之後,就可以發現,這些上、中游原料的「內需」其實是提供再製成適合外銷原料的用途,在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塑化泛用原料」的出口比,分別是PE(LDPE-79.30%、HDPE- 58.15%)、PVC64.29%、PP64.73%、PS88.07%、ABS88.76%。

我們先忽略工業局廣告裡的牙膏、輪胎、雨傘…這些東西,有可能是進口的,就算它們都是「地產地銷」,從本地石化業上游,一直到你手上,都是在台灣做的,那麼,它們的比例並不高,也就是說,就算這些東西可以證明「台灣需要石化業」,我們也不需要那麼大的石化業產量。

經濟發展圖像的衝突

其實,石化業中下游的產品,不見得都是拿來作牙膏、輪胎、雨傘這些東西的,它也可能拿來製造高品質的化纖布料、生產電子業的電路基版、高品質的化學合成原料及材料,這些被稱為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東西;石化業並不總是跟這些經濟發展圖像背道而馳的,但是問題是,這種圖像的背後,是「質」的概念,不是「量」的概念,如果工業局一直要從「量」來做思考,就真的要跟這些想像背道而馳了。

今年8月19、20號,由經濟部主辦、石化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武雄所領導的「全國工業總會」執行的「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共同結論裡,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應檢討高碳排放產業(如鋼鐵、石化業等)之發展政策」、「政府應針對高耗能或碳排放效率低的企業,停止受理新設工廠或工廠擴充;對能源使用效率低的工廠,政府必須輔導轉型、必要時強制工廠減量、停產」。

寫下這些結論的人,不是什麼「環保人士」,而是「產業界」的大小老闆們;他們並不會期待聽到稍後,行政院長吳敦義高分貝地為「國光石化」護航;他們也知道,工業局總是像唸咒語一樣地反覆說著「乙烯運輸不易、成本高,所以全球乙烯的貿易量不高,台灣生產的乙烯等上游原料,也是以內銷為主…」,是如何的虛偽,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知道,這些石化原料,最後都到了哪裡去。

在這裡,早已經是兩種不同經濟發展圖像的矛盾了,一個面向國際市場的「需求」是永遠填不滿的,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光是中國市場2012年,年乙烯的需求量,已經達到1,500萬公噸,如果要以台灣作為生產石化業上游原料的基地的話,不管多大的土地、多少的資源都是不夠的,但是,這樣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嗎?政府認為對他們有利的論據是,已經有大量的國際競爭者進入,不趕快搶進,將落在這些競爭者的後面:

4974970164_a00b51f2ac_b.jpg
資料來源:「石化工業政策影響評估」。

但是這種想法,實在令人覺得害怕,石油已經是一個日漸稀缺的能源,已經有許多的研究認為數十年後,石油就要枯竭,而石化業原料,在過去的確有過幾年的景氣,但是這個「景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到了15年後,2025年,國光石化二期完成投產的時候,又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能回答。那麼,為什麼政府要用政策導向一個不確定性這麼高的產業呢?

4923158232_22cc5b6b0b_o.png
2010年第二季,石化業原料價格走勢已經呈現疲軟的態勢。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4974393049_34bc9a834a_o.png
而同時間,國際原油的價格卻在走揚。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4975051626_ff5e15b13e_m.jpg
「石化工業政策環評」中不同方案對於創造就業能力的評估。

誰也不能否認,自從1970年代,台灣陸續建立石化工業的上游的體系,所造成的「逆向整合」,上、中、下游產業鍊的完成,創造了龐大的經濟規模;但是,當這個「逆向整合」的產業鍊節已經斷掉,石化業只剩下上、中游原料輸出的時候,這個產業,就只是一個高度「資本密集」的產業了,數兆的投資、數兆的產能,但即使在「石化工業政策環評」這種「超樂觀」的評估裡,在「高需求方案」中,也只能多創造出2萬多個就業機會出來。

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之比較(單位:%)
年份 美國 歐洲 日本 台灣
1980 64.2 73.1 70.3
1981 63.4 73.1 70.5 47.8
1985 62.6 68.7 65.9 49.3
1990 62.5 67.3 62.7 51.4
1995 61.5 65.4 63.1 50.5
2000 63.3 63.7 61.9 48.6
2001 63.0 64.0 61.9 48.6
2002 62.3 64.2 60.8 46.2
2003 61.8 64.5 60.1 46.3
2004 60.8 64.0 59.2 45.7
2005 60.3 63.6 58.5 45.8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IMF)2007年4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年報。製表:孫窮理

台灣工人的薪資在GDP中所佔的比率,在2007年,跌到了44.5%,創下歷史新低,而事實上,台灣在薪資佔GDP比這個數字,向來嚴重地落後工業國家的水準,這除了說明台灣勞動者的薪資偏低之外,更重要在說明,台灣經濟成長的所得,工人是分不到的,而類似今天的石化業這種高產值、低就業、生產成果高度壟斷的產業,只會加深這種現象,當我們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經濟模式」的時候,這也應該是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參考:2010基本工資鬥爭(五)台灣經濟成果,工人分不到)。

鬼門關了,就離鬼屋遠點吧

事實上,現在就連經濟部自己,也不得不回應這些問題,而提出了「石化業適度發展」的說法,但是,經濟部卻始終不肯說明,這個「適當量」到底是什麼;當施顏祥說「經濟部正在評估國內乙烯自給率的適當範圍,這個會牽涉到整體產業結構發展,需要審慎考慮,等政策規劃成熟後,將對外說明」的時候,不就等於告訴國人,先前丟出來的「石化工業政策影響評估」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也因此審不下去了?我們可不可以求求我們的政府官員:像個大人好嗎?);那麼經濟部又怎麼知道,說不定在他們的想法成熟之後,三輕加四輕,83.5萬公噸年乙烯產量,就是台灣石化業上游的「最適當量」了呢?而在確定了石化業發展的目標、產量之後,接著,經濟部還需要回答的就是「區位」,要在哪裡發展石化工業?哪裡是我們的農業區、哪裡又是重工業區,輕油裂解廠該設在哪裡?

所以,在經濟部想清楚、提出成熟的政策,並且接受社會檢驗、謀取共識以前,是不是該先把國光石化建廠的進程停下來(鬼門關了,就別再混在環保署那棟鬼屋裡了吧)。

好了,談到這裡,你有聽到我們說到任何跟「溫室氣體」、「海岸侵蝕」、「健康風險評估」,或者「白海豚保育」有關的事情嗎?那麼,就別在這裡再說什麼「環境保護」跟「經濟發展」衝突這樣的話了吧。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