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徵地 農民悲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強迫徵地 農民悲歌

2010年10月11日
作者:蔡宗羲(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

近年來,因為政府面臨到經濟衰退,組織與制度之不合時宜,現在法律太過於陳舊等,再加上中央各部門之協調不足、地方政府之施政粗暴等因素,使得政府各部門之徵地行為被人民感覺是一種強迫性之「圈地」行為,引發農民集結在凱道之露宿抗議、當地農民之反彈。

其實,台灣的產業區位配置政策,除早期之加工出口區、新竹科學園區以外,其他都是失敗的例子,其原因係由於沒有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土地基本利用計畫、產業區位配置計畫,以及沒有具體的,而只是裝飾性之經建計畫等,再加上文官制度內人才、資訊不夠,時機的掌握非常不切實際等,才會使台灣的工業區到處林立,轉型失敗,一旦投資環境惡化,企業出走,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內之土地、廠商多處閒置。官員不好好研究如何轉型,如何有效利用等,而一再推出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第四期,以及南科、中科三、四期,其他如苗栗大埔科學園區等,對農民強迫徵地。

又,台灣工業區建設之主管機關非常不協調,徵收土地雖有法律規定,但徵收價格、徵收程序、徵收時機及徵收倫理等均非常具有歐洲古代之強迫圈地行為或共產主義之強制國有化。例如科學園區之主管機關是國科會,工業區之主管機關是經濟部工業局,但地方政府亦有徵收土地設立工業區之權利。像這樣雜亂無章之徵收機關,或徵收所依據之法律等,實在不會去考慮到農民之意願及設立工業區之基本條件等問題,其目的只是為了配合長官之指示辦理,以及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或形成他們自己之利益集團為主。

台灣經濟之未來發展策略,必須以開發研究發展型園區為主,而這科學園區之需要土地並不太多,因此政府官員之腦細胞必須活化,不要以為開發幾百公頃以上之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即可使產業升級、產業創新。強迫徵收農民土地,使農民陷於緊張、傷心、自殺之地步,同時產業亦難以升級,製造出一些炒土地或炒股票之財團,全國陷入一片「競租」之火海,這樣的台灣經濟非常堪慮。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