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水──未完成的水環境願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高雄大水──未完成的水環境願景

2010年09月27日
作者:munch

災難,對於人民是日常生活的苦難,但是對於政客,卻是政治攻訐的利器,在比爛的台灣選舉政治中,自滿自己是沒出事、比較不爛的那一個,仿如不出包就能撿官作。但是對於受苦的民眾,面對一堆口水橫飛,他們管你那黨那派,只是要求解決問題,期待一個安居的環境。

大高雄合併,在政黨派閥私心算計下,還在拉扯利益的分界線,但是大自然卻早以流域之力,宣告縣市合併,顯示大自然治理土地的能力。

一張高雄水文古地圖,早已劃出高雄縣市在水文上的休戚與共,任由人類行政區分、黨派競奪,甚至偉大的工程設計,大自然就是依循不變的水文統治土地,順者依水生養,逆者患水逃難。

大高雄有四大水系,後勁溪、愛河、鳳山溪-前鎮河、鹽水港溪,這些水系之間看似獨立,其實有支流相接,甚至在水系之間,由埤塘、湖泊等濕地系統,構成完整的高雄水環境,在台灣要以水鄉澤國為意象代表的都市,水都高雄堪稱第一。

但是,遠離愛河的縣市城鎮,高雄還像水都嗎?

早期的居民,還懂得挑著平原之地,戒懼的依水而居,但是百年來的城市發展、工業開發,早已遺忘這個水網密佈的都市基圖,任由人工建設不斷侵入。

現今高雄縣各鄉鎮工業區林立,以及高雄市各區域的城市建設,很多區域佔據的位置,套上古地圖,早期不是濕地,就是流域的區域,侵奪河水流經的土地,再以工程方式將河水限縮逼入河道之內。

高雄遺忘了城市底層,密佈的水系,於是大水一來,災禍橫生。

凡那比颱風帶來的雨量,只是提醒水都高雄的真實樣貌,如果只是在都市排水不良的水溝上喋喋不休,就是完全忽視大自然的初步警訊。

以現今災區分佈,套上水系圖譜,就可以清晰,水患不單是區域排水不良,而是毀壞水系的連動影響。

以仁武工業區水患為例,仁武工業區所在位置,就是早期八卦寮濕地區域,填土建造工業區,大水一來,後勁溪暴漲溢堤,當然往早期濕地淤積。更麻煩是,仁武工業區佔據八卦寮濕地,加上上游獅龍溪流域濕地也被佔聚,大水直下仁武地區,於是水患成災,結果因為八卦寮濕地就是愛河源頭,當濕地又被佔聚,大水無法在源頭濕地滯留,又是一股腦往下游沖刷,愛河沿岸又成災區。

那種上游濕地、埤塘被佔據,大水一來先受害,接著形成減少滯洪空間與消洪時間,大水又往下游直沖,相繼受害的骨牌效應,成為水患中,受害區域也是釀災區域的環環相剋。

原本能夠各安其位的水流,在人類侵奪擾動水系土地後,開始變成漫溢的洪流。

怪排水,當小小河道都處理不了上游傾洩而下的大水,這些大水原本應該可以滯留上游濕地,等待慢慢消解,一旦爆漲沖到下游,再多的區域排水、抽水系統,也只是水患之後的災後搶救。

高雄的水文環境,專家當然知道,近幾年也一直有重造高雄藍色水系的想法,包括從高屏溪到曹公圳與四大水系的連動,以及在各水系之間,由北到南舊有埤塘、濕地的復建,都成為一種重修高雄水文的自然行動。

在面對水環境問題上,高雄以水系觀念,嚐試找尋與水共生的思維,在台灣各都市中,算是想法最進步,也最有和善自然的態度。

但是,這樣的水系整治,在都市高度發展後,佔聚的濕地區域很難恢復,一旦欠缺大魄力的更動重劃,就只會落得在營造濕地、河道景觀上的美化工程。以後勁溪整治的四期工程,除了河岸步道、排水改善、河道加寬等工程,很難看見在流域土地上,區位重劃的大變動。

再以幾個濕地、埤塘為例,愛河上游八卦寮濕地,早期已經被開發一大部分,目前仍有農業區變更的土地開發計畫。

後勁溪出海口的援中港濕地,可以在滿潮時蓄留上游排不出的洪水,防止洪水倒灌,但是目前一半將作為軍港用途,濕地功能在收回漁塭土地後,又喪失回歸自然的契機。

至於像本和里濕地滯洪池,四周建築圍繞,腹地無法擴大,景觀功能強過滯洪,現今一旦大水就失去效用。

尊重水系,永遠是治洪的不二法門,當氣候異常、大水突現,該強化的不是百年頻率的堤坊高度,而是以流域分散洪流的鐵律。

高雄大水,只是大自然在現代城市中,以泥漬重新劃出原有的河道印記,宣告一座水都,自然合宜的治理之道。到現今該體認,大水不是災,那是上天給缺水台灣的天賜資源,問題在於我們不以濕地蓄留應用,反以建築阻擋成災。

水都高雄,一項未完成的水環境重建,也許災難,讓人們更深知尊重水系的重要,找尋一條依水共生的水岸之城。

【延伸閱讀】

公視13頻道,9月27日晚間十點,將有更詳實的凡那比高雄大水專題報導,歡迎轉告收看。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