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新技術 微藻產生質柴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工研院新技術 微藻產生質柴油

2010年10月03日
摘錄自2010年10月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全球都在發展「微藻產油」技術,以取代部分柴油用量,工研院不但成功培養微藻,更研發兩種新式高效率系統,搭配廠商現有設備,1公克微藻可產生0.5克油泥,為新能源打開前途。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生質燃料室經理林昀輝說,微藻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生長過程中,行光合作用時需要二氧化碳中的碳,生長營養素需要廢水處理廠放流水中的微量氮、磷,所以最好是在工業區、科學園區、發電廠、石化園區相鄰的海邊,大幅利用溫室效應元兇的二氧化碳和造成水質優氧化的元素。

微藻含油率最高可達藻體乾重的50%以上,單位面積的產油量約為黃豆的25到200倍,比棕櫚樹高2到16倍;此時再利用工研院研發的「連續式藻油萃取系統」採收初步的油泥,再轉化成生質柴油,剩下來的「藻渣」,富含蛋白質和多醣體,可用為動物飼料,降低玉米、黃豆等大宗物資用量,減少物價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