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環境紀行:榮耀與麻煩的環保思維〈三〉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中國水環境紀行:榮耀與麻煩的環保思維〈三〉

2010年10月17日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三、組織的因應

1、環境組織的出現

中國的環境組織出現,其實很早就有,但是多半是介紹自然之美,或是推動家園整潔的關懷型環境組織,比較是靜態的文宣活動。理念型的環境組織出現,也是最近十 年開始發展,開始對家鄉環境問題的反思,在2008年、2009年來訪的中國環境組織成員,每個不同組織都有不同的關心課題。這些環境組織已經不再是早期 看山看河保護稀有動物的關懷組織,而是進入對抗污染、提倡節能,具有行動力量的現代型環境組織。

中國的環境組織,多數附生在官方組織之下,少數接受外國經費的援助,組織成員由核心幹部與志願者組成,成員分散各地,彼此高度依賴網路聯繫,更重要是因為各省市土地遼闊,環境議題相當繁多,在成員有限之下,只能針對重要議題進行活動。

2、摸索對抗的底線

中國環境組織成員,許多是知識精英,對於國際環保趨勢毫不陌生,當然也清楚國際間環境抗爭的行動。但是在中國,組織本身就是敏感的字眼,縱使在改革開發之 後,依舊對民間形成的組織多所關心,採行註冊許可制。因此,面對制度上的限制,中國環境組織採取一種「觀念共生、行動暗中」的分合策略。

所 謂觀念共生,就是一旦官方以榮耀態度,推行節能減碳、清淨家園的環保觀念,環境組織就以合作方式推動活動,創造出城市共同光榮,但是一旦面對官方視為麻煩 的污染與開發問題,環境組織就以分散低調的方式,進行環境調查,並且適度發佈。在中國,環境組織難以推動公開的抗議活動,只能以呼籲關心的方式,引發輿論 造成改變。

在這趟交流行程中,十多位來自中國各省市,關心中國水環境問題的環境組織成員,趁著接待行程的相互見面,召開會議討論組成江河保 護聯盟,組織成員不諱言,這種省市聯合的串聯組織,在組成上仍是有心理壓力。因此,花費一段時間,在發佈的宣言上,表達關心環境,以及合作追尋環境保護的態度。

3、回歸民間的使命

因 為大環境的先天限制,環境組織的環保行動,其實很難發展成為一種環境運動,無法採行街頭抗爭方式,只能透過媒體書寫文章,或是成為新聞,來讓事件曝光,形 成輿論壓力。但是這樣的策略選擇,也形成過於重視媒體報導,卻喪失民間組織的工作,一如前述的抗污英雄、中國農民,媒介媒體報導事蹟,卻無法在鄉間協助培 訓組織,凝聚居民共識的力量。

這也是「精英型」組織的致命傷,當環境行動失去民間社會的連結,組織的行動成為另一種「環境想像」,因為陌 生,因為階級界線,環境組織宣揚著美好家園的想像行動,卻是很難落實到民間。這也是中國環境組織到台灣參訪,拜訪許多「蹲點」的社運組織,感到十分欣羨。 對於中國環境團體,深刻瞭解農村的生活細節,從民間出發救故鄉,成為最終必須面對,也必須實踐之事。其實這種貼近農村、貼近土地的運動型式,他們並不陌 生,早期中國「下鄉」的工作,其實就包含著這種深度理解的精神。

四、媒體的表現

1、環保的唯一出路

在 中國,失去民間集體抗議,甚至選舉造成改變的制度限制,環境運動成為媒體上的角逐工作,無論民間個人或環境組織,都依賴大眾媒體的報導,希望事件曝光,引 發輿論,造成政府的注意與改變。但是同樣的問題,依舊是媒體很難長期關注或扮演組織角色,至多對特定事件,進行片斷報導。

交流期間,遇見中 國媒體工作者進行交談,針對環境事件報導,他們重點放在「打特權、抓黑心」的新聞事件上,許多新聞工作者有其熱情,但是也有工作表現的壓力,希望找出重要 和獨特的報導,來成為熱門新聞,甚至能夠從地方跨越到中央。這樣的選擇,其實也篩選了新聞的呈現,再加上過於敏感的新聞事件,常常難以見報。因此,更是在 選擇上、寫法上,有所因應。

2、大眾媒體的侷限

在中國,媒體多為政府成立,但是深談之下才發現,在民間企業蓬勃發展之下,許多民間企業以捐助或投資方式,間接取得媒體的經營權,形成表面的是政府成立,私下是企業管理的結構。因此,在環保事件報導上,也會有避免傷害企業利益的考量,成為另一種的新聞控制。

反倒是許多媒體記者,透過網路發佈許多消息,在中國特定幾個論壇、網誌,成為獲得第一手訊息的管道,甚至在特定議題上,能夠快速散佈與聲援,形成不同的輿論 壓力,再讓大眾媒體循線追蹤報導,擴散到廣大的民間社會,這種「暗中做大,公開報導」的媒體策略,形成一種有趣的媒體策略。

五、台灣的反思

十 天的交流行程,以及中國環境團體的來訪,讓人看見兩地之間的差異,其實在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傷害環境的現象上,彼此不分軒輊。差別的是,台灣有從民間 根生的環境組織,透過社會運動方式,堅實的守護環境,中國的民間社會力量仍很薄弱。但是,相對而言,中國環境團體的學習力量很強,並且高度與國際接軌,一 旦突破制度上的限制,發揮的效力更是相當驚人。

在參訪過程中,讓人驚訝是中國環境組織成員的年輕化,許多高中生、大學生即已加入環境組織,並且擔任組織內的重要幹部,開始和官方部門展開「分分合合」的環 境折衝,那種拉捏分際、獲取目的的談判手腕,讓人折服新一代年輕人的智慧。同樣在政府部門,幾位擔任環保事物的官員,深談之下對環境也有期待,甚至對於過 度開發的中國未來,也是深具憂心,只不過在拼經濟的大環境下,必須遊走在中央政策的縫隙間,和環境組織達成一種不能明說的默契。

中國環境有問題,但是也看見關心環境的力量在崛起,台灣環境運動發展甚早,環保觀念從對抗污染走到保護家園,生態思維從人類安居進展到多元共存,其實很多觀念都可以 交流給中國的朋友。環保無國界,當在世界越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能在生態環保上負起更大責任,甚至形塑一個追求自然的民間社會,也是世界所期待與樂見。

長期以來,二地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影響中國的發展,也許在此刻更應加強生態環保的交流,協助中國向生態大國的轉型發展。同樣的,台灣也必須反思,中國在一 些追求「文明城市」的努力上,一些保護濕地、保護江河的行動都在進行,雖然仍有點「樣版」的保留自然區域,誰說未來不會從樣版變實質,由量化走向質變,這 種政府為了榮耀,願意劃設保護區的態度,值得台灣學習。

中國環保落後台灣?當炒房、蓋工業區的開發一樣進行,太多相似的開發場景,二地皆同。但是中國為榮耀開始保留濕地、自然區域,反觀台灣現今卻是一點不留,拼 命毀壞農田、濕地。如同在交流會場,一位中國年輕志願者在聽完台灣環境運動經驗,面露欣羨神情,但是在私下交談時,一句「台灣不是還在挖農田、毀濕地?」,從網路得知的消息,真讓人啞口無語,台灣如何驕傲?

由陸委會支持的環境交流行程,極有意義,彼此看見對方環境的問題,也讓願意為環境努力的人相互串接,對於土地、環境之愛,沒有國界,都誰都該謙卑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