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熱鬧繁華台北城所包圍著的這一座小小山丘,面積只有10公頃,卻藏著讓人意想不到的豐富寶藏,這裡是台灣第一座史前文化遺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在述說著台北城的滄海桑田,它是芝山岩。
放眼望去,全都是一片綠意,這裡看起來,不像是嚴肅的博物館,在這裡,會有什麼史前文化呢?
事情要回溯到民國68年,因為工程開挖,意外地在芝山岩地層下,發現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文化層,考古學家命名為芝山岩文化。當時的芝山岩還是軍方用地,民國79年軍方撤離之後,把芝山岩移交給台北市文化局,規劃做為教育展示的休憩空間,並對外開放。
民國82年,政府進一步把芝山岩整座山頭劃定為二級古蹟,藉此保護園區內的珍貴文化資產和豐富生態。民國95年起,文化局委託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更名為芝山文化生態綠園。重新整理時沒有大興土木,而是利用現有的軍事設施加以改建,於是在園區內,仍然可以見到崗哨、碉堡等軍事遺跡。
而這個看起來綠意盎然的生態池,最早是軍方的儲油槽,為了去除油污、工作人員可說是大費周章,好不容易才造就現在的生態池,現在生態池不但是台灣原生種魚類「蓋斑鬥魚」的家,更吸引了翠鳥前來定居。
芝山岩豐富的生態和人文景觀,成為假日遊客造訪的最佳場所。園區內經常舉辦各類的導覽活動,尤其是,如果想要瞭解台北盆地的變遷,從芝山岩的變化來看,最為清楚。
芝山岩極佳的地理位置,讓許多先民陸續在此地留下生活紀錄,山頂上的柱洞是最鮮明的證據,而透過現址保留的考古探坑,更能夠明白7個文化層沉澱過的痕跡。
不止是史前文化,芝山岩更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從清朝、日治到民國時期,都留下像是隘門、碑文等等的歷史遺跡。
在雨農閱覽室旁邊的這棵老樟樹,也見證過上百年歲月,據說這是全台北市最老的樹,許多遊客到芝山岩,必定要拜訪它。芝山岩四處林立的老樹們,不但幫忙降低城市裡的熱島效應,同時也是動物們的樂園。
更特別的是,芝山岩雖然海拔只有51.8公尺,卻能從植物林相上看出地貌變遷。像是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常看到的血桐、蟲屎是屬於海岸次生林,而濱海植物搭肉刺,則證實了芝山岩與海洋密切的關係。
芝山岩的存在,不只是擁擠城市裡人們心靈的出口,也是原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的諾亞方舟。像是早期北部山區可以見到的八芝蘭竹,在城市密集開發後,也只剩下芝山岩還能看到。
當自然棲地一一被開發,不止是植物,城市裡的傷鳥數量也逐漸增加,台北市野鳥學會接手經營芝山岩後,也在這裡成立傷鳥中心「得得之家」,來照顧這些受傷的鳥兒。
不過,芝山岩自己也有困境,當年進行考古挖掘的劉益昌,就很擔心芝山岩的考古文化一直沒有後續的進展,會影響整個芝山岩文化的完整性。考古遺址是過往人類活動的證據,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累積,它的存在關係著整個城市文化脈絡是否能夠延續?因此對考古遺跡的態度,也象徵一座城市對待自己文化的態度。
除了考古文化上的隱憂,芝山文化生態綠園也面臨民眾棄養外來種的困擾,在生態池裡見到的朱錦、吳郭魚等外來魚種,甚至還有紅面番鴨,都是民眾放養的。鳥會希望藉由導覽活動的推展,也帶給民眾正確的生態觀念,更期盼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能夠獲得更多的社區居民認同,一起來守護芝山岩。
從高處往下看,在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區烘托下,芝山岩就像是一顆綠寶石般耀眼。深入瞭解之後,發現它,其實更像是一個藏寶盒。只有打開它,才能發現深藏在其中的文化、生態、歷史、人文等各色寶石,正在閃閃發光,這是屬於台北城的獨特寶藏,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採訪側記:
芝山岩不大,但是它豐富的文化資產和生態,要一一細訴起來是說也說不完,不管是史前文化或是台灣發展的近代史,都能夠在這裡找到歷史證據,還有許多鄉野故事,從漳泉械鬥到戒嚴時期,劉華森說:『瞭解芝山岩的歷史就等於瞭解了台灣史的八成』,像芝山岩這樣的地方,全台灣大概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