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鐵寮古道
打鐵寮古道位於北桃山域步道系統的三峽子區域步道系統,從大溪鎮三層社區的登山口進入步道入口,經由打鐵寮古道可以前往復興鄉三民、慈湖等地,沿途需攀登白石山,路經白石湖,且可親眼見證幾座造型優美的「純手工」古橋,是條充滿低海拔森林生態之美及豐富人文史蹟的古道。
關於打鐵寮古道的名稱由來不一,有一說是早期台灣北部山區盛產樟腦,資料顯示打鐵寮步道入口曾有打鐵店鑄造鐵器供當地居民入山採樟腦使用,清朝時期時,鐵器也作為駐防山區防範「生番」威脅之用,故以打鐵寮步道為名。另有一說則是因為早期伐木工人,將砍伐的原木從山區運出,在古道陡峭處,為了偷懶大多將木材沿陡坡滑下,木料不斷撞擊山壁類似昔時打鐵店打鐵的聲音而得名。不論名稱究竟為何,打鐵寮古道上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與在地人生活的緊密關係,在這兩則傳說中早已不言而喻。
充滿古早味的山徑
前往打鐵寮古道前,照慣例查詢了相關的資料,資料上顯示15公里長的打鐵寮古道,坡度平緩,偶有上坡,心裡想著花一整天的時間從三層社區入口到三民的產業道路出口應該不難,一行三人應該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往古道走去,卻未料到這是趟需要體力的旅程。
從三層社區的住家停車場往古道前行,映入眼簾的是橫越溪流的太平橋,橋頭可見長滿青苔的石碑,斑駁地刻劃著滿滿早期捐款造橋的善心人士姓名,在大正15年(民國15年)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捐款三元、五元就是不得了的數字,更值得感佩的是這些造橋人造福行人的善心。平坦寬大的太平橋用石板作橋面,少了扶手的設計,卻多了俯望溪流的樂趣。前往不久很快看到另一座小巧可愛的濟安橋,以紅磚舖設出橋體結構,以石板作為橋面,單拱橋的設計看得到古樸的味道。
行至大型鵝卵石舖設的路面,泥地、落葉、卵石及光影交織的林蔭步道,瀰漫著古道特有的懷舊氣氛,即使是緩步上坡也不覺得累,步道左方廢棄的古厝則是傳說中販售飲料供行人解渴的柑仔店--「阿姆伯崎」,乍見被漫草、蕨類、樹藤包圍的廢棄古厝,在夏日光影的照射下顯得份外迷人。
「阿姆伯崎」之後,就是持續上坡的石階古道了,這裡也是早期伐木工人將木材沿陡坡滑下撞擊山壁產生打鐵聲的主要地點。腳踩著似乎無窮無盡的坡道石階,石階呈現出歷史古樸之美,但汗水卻不停沿著臉龐如雨滴下,心裡忍不住嘀咕著,登山客們怎麼都說這步道輕鬆愉快呢?看來,我們的體力得好好練練了。另一方面,卻也不得不為早期靠山為生的居民們感到佩服,過去生活的艱苦,一步一腳印,一點都偷懶不得呢。
遇見昆蟲餐廳-台灣光臘樹
終於行至平坦處,見到水泥結構的廢棄崗哨,該是時候喝口水、喘口氣休息一下了!過去戒嚴時期這裡有衛兵駐守,標示不清的指示牌讓同行的伙伴們思量著該往何處行走,我們選擇了往草嶺山的方向前往,卻不知是另一個探險旅程的開始。
沿著鞍部前往,步道左方是一片禁止進入後慈湖的鐵絲網,沿著步道小徑需要拉繩的陡下坡,前往不久後遇到三叉路口,一邊往慈湖停車場,另一邊則指向石厝坑,慈湖當然不是我們的目的地,但卻也不見白石山的指標。
我們持續沿著左方的山徑前往,經過一片範圍不小的香蕉園,穿越相思樹林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樹形優美壯觀的白雞油(台灣光臘樹),在林間光影的照燿下顯得與眾不同。走進一看,看到樹幹上停著六、七種不同的昆蟲啃食著樹液,蜜蜂、蝴蝶、獨角仙和鍬形蟲舉目可見,他們忙碌的在樹幹上取食,根本不在乎我們的靠近,讓我們盡情近距離觀察和拍攝,獵取他們蟲為食忙的有趣行為。
至此,我們已發現走錯了路,但是看到這棵巨大美麗的台灣光臘樹以及各種昆蟲的取食行為,還是忍不住感謝上天賜給我們這麼美麗的一段奇遇。
有水便是好步道
沿著原路回到廢崗哨,遇到一對夫妻登山客,這才明白,打鐵寮古道往白石山的山徑口就在廢崗哨的旁邊,簡單的一塊指標就在剛剛休息的座位旁,心想莫非走錯路是山神故意的安排。接著再沿著鞍部往前行,順著步道右方的陡下坡,這回來到一條美麗的小溪旁。
對炎炎夏日行走步道的人而言,「有水便是好步道」是句至理名言,用乾淨的溪水洗把臉,降降暑氣,找個小溪邊的石頭坐下,拿出早上出門時準備的飯糰和飲水,即使是簡單的飲食,但溪邊的野餐永遠是最令人難忘的享受,沒有親身行走這一段路,無法明白此時愉快的感受。
小溪河面僅約三公尺寬,但溪流裡的生物可是熱鬧非凡,黑殼蝦和小蝦虎不時自石隙間出沒,顏色鮮豔的豆娘也在水邊自在地飛行,一群石牆蝶停在溪邊喝水,完全忘了我們的存在,片刻的午餐休息,讓我們養足了精神繼續往今天的目的地--糯米橋(東興橋)前行。
見證先人智慧的東興橋
沿著小溪旁的步道上行,一路上有小溪潺潺的聲音作伴,頓時覺得清涼不少,濃密的林蔭、溪流和水潭,造就了終年潮濕的環境,步道兩旁被各種蕨類佔據,也顯得濕滑,得小心行走。一段路之後,步道右方出現東興橋的造橋紀念碑,大小形狀與步道入口處的太平橋紀念碑類似,左方則有與步道環境融合為一體的土地公廟,幾塊簡單的石塊即是先民對土地的敬畏象徵。
步道多沿小溪蜿蜒,或自大石旁橫抱而過,或自溪流上踏石而行,增添不少行走樂趣。一段小上坡之後,一座覆滿蕨類,由紅磚結構組成的雙拱橋墩古橋映入眼中,我們的目的地--東興橋到了。
東興橋又被稱為糯米橋,據說是先人用石塊、紅磚加上糯米增加黏度加以堆砌,建造出東興橋堅固的拱橋,也因此稱為糯米橋。眼前所見的東興橋,早已被苔蘚蕨類覆蓋,橋下的溪水潺潺,還有奇特的壼穴地形,橋體已融入整體環境中,與林蔭、水流、光影,形成一幅人文史跡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和諧景象,引人細細駐足品味、流連忘返。
下次再來
15公里的打鐵寮古道的確需要有足夠的準備才適宜挑戰,我們行至東興橋後,又試著再往白石山前往,行至三叉路口,一方面對路線不熟悉,再加上飲水準備不足,一路上下坡(偶有陡上及陡下)的地形,也令我們體力無法負荷。於是,我們便在探訪東興橋不久後回路折返。
雖然未見到傳說中美麗的山中湖泊白石湖,也未登上白石山頂,留下了一點遺憾,但此行讓我們帶走了打鐵寮古道那充滿古意的人文史跡及歷史記憶,以及令人驚歎的光臘樹奇遇記和水邊野餐的美好回憶。行走步道,果然是引領人們進入自然及歷史的重要途徑啊!。
步道旅行小幫手
步道位置:桃園縣大溪鎮
步道長度:總長15公里(自大溪三層社區入口及三民鄉產業道路出口)
健行難度:偶有陡上及陡下坡道,難度略高,路線指標不明確,建議需有熟悉路線者帶領。
首選景觀:三座古橋、(往後慈湖)小溪流、低海拔森林生態
交通指南: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國道三號從大溪下之後,接台七線,約三公里處即可抵達三層。從三層派出所旁的巷子進入鄉間小路,約六百公尺至路底,有民宅規劃之收費停車場,此即為古道入口處。
※更多更詳細的步道資訊請見台灣山林悠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