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下的疾風飛俠——游離尾蝠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夜空下的疾風飛俠——游離尾蝠

2010年12月27日
作者:徐昭龍(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生)

如果你發現了一隻蝙蝠,有著大大的一對耳朵及一雙眼睛,還會露出一根尾巴,那就是游離尾蝠了!

棲息點隱密,研究傷腦筋

游離尾蝠不是台灣特有的蝙蝠物種,除了台灣之外,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有分布的紀錄。這個種類的游離尾蝠翼展身約40公分,尾長約3公分,體重約20公克,算是中型的蝙蝠。很可惜的是牠的資料相當的少,這可能與這個物種的棲息及活動地點有很大的關係。牠們喜歡棲息在懸崖峭壁的岩壁縫隙中,這樣的棲所比起許多可能受人進入而干擾的洞穴而言,蝙蝠相對是安全許多,但也讓研究人員難以進行研究,為此傷透腦筋!

疾速小飛俠 發送金屬超音波

游離尾蝠有著高速的飛行速度,在蝙蝠界中絕對可以排入前幾名。在美國的研究中,牠的飛行時速可以高達時速80公里以上;俯衝時,更可達到時速120公里以上。這樣快的飛行速度限制了游離尾蝠大多只能在空曠的地方飛行。海濱灘地上、湖面上甚至森林樹冠層上等等開闊的夜空中,就不難發現游離尾蝠高速的在飛行著。台灣甚至日本到現在都很少有游離尾蝠的捕捉資料,是因為研究人員在空曠的地方架設網具調查,以目前的蝙蝠調查工具像是霧網、豎琴網等來說,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反倒是利用蝙蝠偵測器,可以發現在台灣本島及東部離島都有很多游離尾蝠的聲音紀錄,牠們的聲音分布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的夜空中都有記錄過,算是在台灣分布很廣的物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游離尾蝠的超音波音頻有部分在人耳可以聽見的範圍,很少蝙蝠有這樣的超音波特徵,因此如果耳朵夠靈敏,其實就可以「聽」到牠們了。游離尾蝠的聲音,彷彿像是在夜空中,一種具有金屬般穿透力的鳥鳴聲,不夾雜其他的聲音,劃破寂靜的夜空直接傳入耳內。

國外經驗

在美國、澳洲等對於游離尾蝠方面的研究相當的多,這與這些地方的游離尾蝠棲息的地點有關,當然物種也與我們的不同,體型小上許多,大概跟之前提到的東亞家蝠差不多大。美國有許多的洞穴就有游離尾蝠棲息,甚至會利用蝙蝠屋居住;而澳洲的游離尾蝠會選擇樹洞及樹皮裂縫棲息。

在台灣及有相同物種的日本都因為棲息的地點限制了研究人員的研究,因此幾乎沒有太多游離尾蝠的研究,對牠的生態資料所知就相當有限,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行。

關窗時,請小心!

台灣有不少的民眾拾獲游離尾蝠的案例,也直接間接的發現游離尾蝠在台灣會利用民眾的房子做為棲息的地方。前幾年在高雄位於將近20樓層高的民宅所拾獲、新店山區的校園有游離尾蝠棲息於氣窗中,甚至最近有宜蘭的游離尾蝠因為關窗戶而不小心被夾死的案例等等。這些建築物的共同特徵就是附近都較空曠,或許氣窗與窗簷對游離尾蝠而言像是岩縫,因此不小心選擇做為暫時的歇息處。如果你所在的建築物附近較空曠,可以在開關窗戶時多留意一下,說不定可以發現有游離尾蝠靜靜的在休息,當然在開關窗戶時千萬小心一點別傷著牠們了。

讓賞蝠成為保育的一環

全世界最有名的單一種哺乳類聚集的最大族群,是一群數量超過2,000萬隻的墨西哥游離尾蝠於夏季時聚集在美國德州的一個洞穴中,這個洞穴是墨西哥游離尾蝠重要的生殖育幼洞穴。甚至在鄰近的德州首府奧斯汀的橋下就有超過100萬隻的族群,每年吸引無數的觀光客到此一遊,為了一睹蝙蝠群體活動的壯觀景象,這樣的「賞蝠」活動著實的為當地的觀光帶來一筆相當大的收益。這樣的收益不僅是人類的,更提供了蝙蝠研究與保育之用,讓蝙蝠也同時受益。

蝙蝠除了研究之外,在合理且不干擾、影響牠們的生活、生態規劃下,是可以進行「賞蝠」的活動。藉由賞蝠的活動讓參與的人瞭解並認識蝙蝠,良性的結果甚至可以促進一個地區因為蝙蝠所帶來的觀光效益而進行更好的蝙蝠保育,就像美國德州的奧斯汀。

壯遊台灣:一窺神秘的蝙蝠世界

台灣雖然沒有像美國這麼大量的蝙蝠群聚,但是每年夏天,在瑞芳的蝙蝠洞有數十萬隻的摺翅蝠群聚,每當黃昏時分,蝙蝠群體出洞覓的壯觀景象也吸引了無數的民眾前來賞蝠。現在每年夏季都有賞蝠活動在進行著,更有專為15至30歲青壯年朋友規劃的「壯遊台灣」讓大家進一步認識蝙蝠。如果對蝙蝠有興趣,想多瞭解一下蝙蝠的秘密世界,不妨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一起來認識蝙蝠。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