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育與人類生活品質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保育與人類生活品質

2010年12月22日
作者:王力平

自私利益的潮流

《自私的基因》一書的觀點中,發現生物擁有自私的本性從最微小的分子生物層面就出現了,更何況各種人類文化中都有著類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概念,尤其大多數野生動、植物從一出生開始就面對環境、同類、異類的各種競爭,因此「自私」成為生命的重要思想依據。

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歷史中,近兩百多年來(僅佔地球史兩千萬分之一的時間)從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的著作《國富論》中闡述了人類自求利益的經濟信仰,從而影響現代工業化社會的形成,甚至引導出資本主義、經濟主義無法抵擋的強大洪流,雖然其中有馬克斯主義、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等思潮及政治制度極力抗衡,卻也在強大的經濟與工業利益之下節節敗退,前蘇聯與東歐就是自由經濟市場主義下的手下敗將,更遑論近幾年的全球化經濟思潮,絕大多數的人置身於這樣的潮流中而不自知。

但是在強烈的「自私」概念所形成的工、商業經濟社會環境中,被犧牲最嚴重的不只是受薪階級的勞工,更多的是不會說話、也不會寫文字,與人類同樣生活於地球上的數千萬種生物。

經濟開發下的社會成本

回顧臺灣島過去經濟發展歷史,開闢中部橫貫公路連接被高聳中央山脈阻擋的東、西兩側的平原地帶,因為公路的開發導致梨山、武陵一帶大面積的墾殖,從社會角度而言,開發新土地使更多人得以溫飽;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出產的溫帶蔬果為當地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從環境的角度而言,原本生長在這裡的溫帶森林與生活其間的動物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單一物種的經濟作物。

蔬果園中的農藥與肥料在下雨過後,隨著地心引力流入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同時夾帶著被雨水侵蝕的土壤,使水庫淤積、水質優氧化,水中甚至含有農藥中的毒素,使大台中地區約百萬人的飲水受到污染,但淨水成本、社會成本還有國民健康成本卻是從來沒有被納入計算的經濟損失。

另外,臺灣山區的茶園在開墾過程中也破壞當地原有的森林,從農藥、肥料污染、土壤侵蝕與崩塌、及可能造成的土石流災害,其社會成本也遠高於多數人的想像。根據陳玉峯教授的估計,茶農每賺一塊錢,臺灣就要付出37~44元的社會成本。但是這些成本,仍然未包含無形的氣候調節效能、觀光遊憩效益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平衡,如果把這一些項目再加進去,社會成本會繼續大幅提升。


人是生態系統的一份子

地球上主要生態系統運作是依據間接太陽能,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太陽的能量,使植物體能夠增長、供養各種草食性的初級消費者,如昆蟲、鳥類與獸類,而初級消費者又成為掠食性的二級或三級消費者的食物,藉由多樣化極高的各種動、植物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遵循這樣的流程不斷循環,維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維生系統。

地球的完整生態系統是由分子層級的基因多樣性組合成物種多樣性,再由物種多樣性組成環境的多樣性。越是複雜的生態系統,系統的運作越穩定,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就能夠提供生物們最佳的生活環境。生活在地球的人類,雖然享用、利用甚至掠奪地球各種環境資源的好處,卻往往不自覺自己也生活在其中,也是系統中的一份子。

被忽略的社會成本

現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相對抗的年代,經濟發展總是勝率較高的一方,但是因為經濟發展而過度開發,最後還是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例如砍伐大量森林將導致水土流失、洪災、山崩、土石流等加劇的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及公共建設的損失,這些項目也必需列入經濟發展的成本。汽、機車及石化工業區的廢氣排放、化學工業的污染排放、畜牧業造成的水質污染、甚至是環境賀爾蒙,都將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這些不僅是社會成本,更是國民健康成本,這樣的生活品質人類願意接受嗎?

陸地如此,海洋污染及過漁導致海洋資源枯竭的情形同樣嚴重。在人類的經濟發展下,被犧牲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其實也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災害,只是這些災害並不容易在經濟數字上被發掘。

保護生物多樣性

因此,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方針與執行,就成為這些看不到的經濟成本支出最重要的部分。透過國家公園設立、各類型保護區與保留區劃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以及環境影響評估法,還有剛通過的環境教育法等國家的力量,確實已經產生一些正面效果。

但是人民的思維仍然必須透過環境生態教育、環境倫理學的概念以及生命教育意識,扭轉整體社會及政府部門的行政方針,增進人民對於土地的情感,付諸環境的行動,藉著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回復地球所有生物的健康且完整的生態系統,也唯有如此,方能提升人類生活品質,創造出下一波的產業革命,讓多樣性的地球生命與人類邁向和平共存的未來。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