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原名上元節,是傳統民俗節慶中除了農曆新年外最重要的三大節慶之一。近年來或許為推廣或營造地方文化的資源變多了,近年來各地慶祝元宵節的活動也熱烈展開。
放天燈早期為清朝時期,山區盜賊盛行。在文山堡〈現石碇、新店、深坑、平溪一帶〉山區,在盜賊侵襲後,家人朋友失去聯絡,因而藉天燈以互報平安,也類似古代重要關口施放狼煙的方式。流傳到現代,夜空中的天燈,非常具有美感和文化特色。
鹽水蜂炮亦為清初時期,月津〈鹽水舊稱〉瘟疫盛行,官方與民眾均束手無策,最後決定請當地信仰中心〈武廟〉的關聖帝君遶境祈福,在過程中施放大量鞭炮轟炸出巡神轎,象徵神明替民眾承受苦難〈在古代世界各地文明均有類似的儀式〉,而之後不久,瘟疫疫情真的得以緩和,當地重現生機,鹽水後來也發展為早期台灣重要的商港,一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名,所以留下了這個習俗。
炸寒單爺則是在台東市流傳下來的民俗儀式,寒單爺係指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精通各種法術,也是民俗中商業類的五路財神之一。炸寒單爺其實與鹽水蜂炮一樣的意涵,用炮炸神明 由神明替人類承擔痛苦,人類因而免去許多苦難的糾纏,並祈求福運。
為什麼要寫這篇短文呢?隨著元宵節節慶活動愈來愈盛大的同時,有些現象或許也值得好好思考。隨著文明演進,有些事理論上應該更為進步,更為理性。
元宵節提的燈籠,隨著手工業衰落和塑化工業的發展,大家提的,逐漸從竹架紙皮燈籠變為萬年不滅的塑膠燈籠。在追求流行趨勢和生肖轉換之下,大家每年提的燈籠很少會一樣。節慶過後,結果是造成大量的塑膠廢棄物和廢電池的產生,對環境實在是很不友善。近年開始有環保界的朋友提出反思的聲音,希望能引起更多的關注和改變。此外,從台北燈節開始在各地興起的電動燈會,相同也造成大量能源消耗,雖然也產生許多的觀光資源,但中間的權衡活動單位還是可以好好努力,這點在近年日本流行的燈會風潮中也被日本環保界檢討。想想十餘年前甚至更久,元宵節似乎還有很多兼具環保的慶祝活動。
天燈在天上很美麗,但之後的後果卻很少被在現場讚嘆的觀眾想起。
以前的天燈或許可以在高空中就自然燃燒成灰,在降落過程中降溫後,落到地上也不會有太大感覺,施放規模也較小,但現在的天燈, 或許就不是這麼容易自己分解。從新聞得知,施放失敗的天燈,隔天在山區造成大量的廢棄物,不但散佈山區裡不易清理,更提高造成森林大火的風險,近年美國加州的案例更應該讓國人警覺,雖不至於到需禁止的地步,但或許消防單位就得更辛苦警備。
鹽水蜂炮,在筆者台南唸書的6年內去了5次,某種程度應該算是常客了。如果不是進入神轎遊行路線,甚至參與定點的神轎炮轟〈民眾可以進去抬轎〉,在著裝完備得宜〈安全帽加上幾件厚重衣褲,最好也用毛巾一類的遮住脖子〉的狀態下,遠遠地看,應該不會有太大安全問題。但每年都會造成不少遺憾的傷害事件,就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規模大小和節慶氣氛或許達到一個適當的程度即可。外圍的群眾應該會對鞭炮燃燒後的味道很有印象,就空氣污染的角度而言,當地的空氣品質應該會是極不良的狀態,會有許多的硝化物和硫化物產生,所以在人群中也需慎防臨時發生的呼吸疾病問題。此外,在幾個重點遊行路口,真的會是擁擠到完全不能動彈的地步,兵荒馬亂之中,更需慎防有人跌倒被亂踩的事情。
至於最後的炸寒單爺,以個人淺見,則是抱著反對的態度。
蜂炮過程在科學上基本已經是很不健康的活動,但起碼炮是朝神轎和有基本防護的抬轎者施放,且蜂炮起源故事在地方發展史上很具意義。但炸寒單爺則是更直接朝赤裸的人身施放鞭炮,如果肉身的寒單爺不受傷,應該是極為幸運,可以考慮多買幾份彩券。現在的年代,應該不需要還有這種刀槍不入的氣魄,畢竟不是每位肉身的寒單爺都能被神明真正庇佑而毫髮未傷。輕則皮肉傷,重則灼傷失明,這種儀式應該不被鼓勵比較好。地方政府也不宜把它當成重點節慶才是真的站在保護人民的立場,犧牲少數的寒單爺換取觀光資源,個人覺得不是那麼好的事情。
在享受熱鬧的節日氣氛的同時,或許也該想想我們的生活模式是否真的進步,更為理性,也更為永續,也期待更多兼具文化與環保意涵的在地元宵活動被大家認識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