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30日
摘錄自2011年3月29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由於大興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體污染等問題,造成珠江流域漁業和生態資源惡化,再不禁漁,千年珠江將無魚可打。自今年4月1日起,珠江流域將首次實施統一禁漁兩個月,而沿岸漁民群體正面臨生活貧困、行業人口萎縮、轉業困難等諸多現實問題。
《廣州日報》報道,已經籌劃了6年的珠江流域禁漁計劃,終於從今年4月1日起首次實施,這是中國繼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禁漁之後,又一個大規模禁漁行動。
專家認為,此舉對維護廣州取水口西江水域的生態平衡和飲用水水質都有著非常長久和重要的意義,因為魚類增多可以有效消解江水中的氮、磷、硫等營養鹽,使得水體富營養化的趨勢得到控制,西江水將變得更加潔淨。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認為,應該禁漁一年,西江的生物資源才能得到有效恢復。
為何禁漁只有兩、三個月?禁漁後是否會出現瘋狂的捕撈?對此,相關人士透露,禁漁時間越長,漁政部門面臨的管理壓力就越大,而這遠非漁政部門能夠單獨運作。
據悉,休漁期間對於漁民的經濟補償方案目前尚在調研和商討之中。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和肇慶、梧州、貴港等地方政府曾經表態,將向困難漁民發放相應的臨時補貼。
日前,農業部珠江流域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陳楚榮介紹,珠江流域的漁業資源面臨的困難有三點:一是種群結構發生大的變化,「土著」品種逐漸減少。以鰣魚為例,上世紀20年代,鰣魚產量高達40萬噸,而目前鰣魚已近乎絕跡。二是「入侵」的外來物種已成為了珠江流域主要的捕撈品種,比如來自外國的羅非魚和來自長江流域的太湖銀魚等。三是漁業捕撈量大幅減少,存在漁獲小型化和漁民收入低質化的問題。
而究其原因,「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體污染、航道疏浚和採礦挖沙」是珠江流域漁業和生態資源惡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