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的理想街區」--《綠色資本主義》第五章讀後感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建築的理想街區」--《綠色資本主義》第五章讀後感

2002年10月24日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重要的是,我們要和自然一起運作…」,已故的著名美國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曾說過這句名言,但是,建築及規劃專業在從事設計時,卻往往忘記這句簡單但卻重要的名言。

以你我都曾經住過、去過、或短暫停留過的城市為例,在所有的人類發明中,城市是個揮霍且粗糙的場域,因為過度設計與人工化,不僅拆解了許多城市的自明性,也讓城市成為生態環境的殺手。這種景況不僅發生在地面上的實體建築,也發生在連接其下的下層環境,特別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引發的各種污染,更再次挑戰生態環境對於人類施作的容忍程度。

從城市實體的演進及規劃設計的發展來看,全面性的建物能源改革、水資源規劃、及空間營造,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而從過去幾年對城鄉風貌的觀察中,不難發現台灣的城鄉建設似乎需要更宏觀的視野(永續發展)、更專業的規劃(生態規劃)、及更綠色的手法(綠營建),才能真實且貼切地成功營造城鄉風貌;易言之,城鄉建設不只是在城鄉風貌及市鎮街道中形塑形體,更要營造出與生態並存的綠色空間。

《綠色資本主義》與《四倍數》

從這個角度來看,《綠色資本主義》正是嘗試提供這種宏觀視野、專業規劃、及綠色手法的最新案例,從本書第一章「下一場工業革命」的原則與理論之引介,到後續幾章的案例說明,在在都顯示出本書三位作者的雄心大志。

第一章是很有意思的論述,說明《綠色資本主義》與《四倍數》的最大差別在於後者注重的是如何讓不同產業的人,在能源減半的情況下,將生活品質提高二倍;大體而言,《四倍數》並沒有考慮到恢復綠色資本的必要性,以及綠色資本的其他基本要素,而這些正是本書希望探討的更深層意涵─如何以基進的綠色資本主義顛覆傳統的、造成污染的灰色資本主義。

《綠色資本主義》第一章是整本書的理論基礎,提出四項基本策略:基進的資源生產力、生物模擬、服務與流動經濟、對綠色資本的投資,作為後續二到十四章的主要指導原則,第十五章「我們的地球」則在描述永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些章節中,跟城鄉風貌及市鎮街道最有關連的是第二章及第五章;第二章之前本協會已作過引介,現在針對第五章「綠色建築的理想街區」提出值得我們省思檢視的意涵。

綠色建築 新觀念新風貌

第五章引介相當多的綠色建築實例,對於想要了解有關生態建築、生態城市或綠建築的讀者而言,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入門讀物,讓讀者瞭解到綠建築不只是把建築物塗上綠色而已,事實上,綠建築包括了空間規劃、建築設計、營建材料、建築設備、家電產品等全面性對環境友善的作法。但是從《綠色資本主義》及其它類似案例可發現,台灣最欠缺的是團隊基礎研究:要從事類似的這種研究,必須有跨學門、跨領域的多元研究,而台灣類似的研究一直相當缺乏,如果有也大都是單打獨鬥,只重視顯學或容易申請到經費的研究,因而忽視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第五章也引介了一些重要的觀念,其中有些是新的,有些是十多年以前就被提出,只是尚未全面落實的。例如,居民休閒生活的「第三去處」(既非家也非工作場所)之提倡便是一個有意思的新觀念,第三去處的引介與「第三部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三部門強調的是在公私部門之外,透過「既公又私」的夥伴關係,來完成公部門無法解決而私部門無力解決的重大公共投資建設(例如BOT及環境信託都是類似的手法);第三去處則指介於住家與工作場所的中介過渡場域,可讓人們在工作與休閑之間取得平衡點,以緩和工作及家庭的壓力。

新都市主義及新傳統主義則早在1990年代便被歐美等國的規劃設計專業提出,只是尚未全面落實而已。新都市主義及新傳統主義都強調,規劃設計必須將基地附近的區域人文、歷史、及社會等特色融入在規劃設計思維中,以取代工業主義式的大量生產、快速消費、任意?棄的作法,這些新思維及新作法在美國「陽光帶」的州(例如佛羅里達州、亞歷桑納州)曾經被實驗過,不過由於尚未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典範,因而只是少數學術精英及設計專業「叫好不叫座」的實驗品。如何透過不同方式廣為宣傳倡導,以蔚為風潮並加以落實,相當值得大家反思。

總之,誠如本書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問題不可能在所處的情境中得到解決」,因此,我們更應該從陷入「直線式新陳代謝」的灰色資本主義之迷失情境中跳出,才能在更寬廣的「循環式新陳代謝」的綠色資本主義中找出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