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島危機看科學萬能的神話 | 環境資訊中心

從福島危機看科學萬能的神話

2011年04月27日
作者: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

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已經像連通管原理般地連接在一起,如果無法解決能源危機,就無法解決糧食危機。而核能一直被許多人(包括台灣的決策者)或明或暗地當作未來不可或缺的電能來源之一,甚至是主要的電能來源。

但是,2011年3月11日,強度8.9的地震引發10公尺以上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機和三號機相繼發生過氫氣爆炸,二號機的爆炸可能也是氫氣爆炸所引起。對日本與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影響哪些部位,以及如何影響,目前沒有人知道。

大氣科學家早已揣測: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會造成地殼壓力的上升,從而加劇地殼的板塊運動,使地震的強度和頻率都升高。日本的海嘯也許印證了這個揣測,但是我們對地球的瞭解太少,沒有人能給這揣測做出最後的結論。

我們一直相信科學萬能與市場萬能:所有的危機都可以靠科學解決,科學發展的速度看資金投入的速度,而市場機制總會在危機發生前就把足夠的資金帶到需要的地方,即時發展出解決危機所需要的科技。

我在劍橋學的是最尖端的自動控制理論,指導教授是皇家學院院士,我則破格在兩年的時間內取得博士學位。關於科學,我所學到的第一件事是:科學有許多的不能,甚至有太多的不能。我所學到的第二件事是:科學家不懂的事遠超過他們能懂的事。

日本福島的事件集中了太多「不可能」的「意料之外」。全世界最龜毛,品管能力無人能及的日本人竟然闖下了史上第二大的核能事故,不只難以預測,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這怎麼可能?

核能的危險無人不知,因此它的安全防護系統也是層層疊疊,所有想得到的可能事故都有備胎方案等在那裡。福島事件卻發生多重冷卻系統同時失效的情境,事先誰想得到?

所有先進的戰鬥機都是由電腦控制,為防止電腦故障,慣例上電腦有3套:當一套的指令跟另兩套不同時,接受另2套的指令而立即返航;至於2套同時故障的機率幾乎為零,所以不需要第4套電腦。福島事件卻讓所有專精於風險控管的科學家愕然:當海嘯來襲的時候,3套備用機組沒有同時故障的機率幾乎為零。如果沒有福島事件,事先誰能想到這麼淺顯的推理?

石油與核能的兩難

麻省理工學院的風險管理專家Josef Oehmen 博士在災難的第二天就貼出題為「為什麼我不擔心日本的核子反應爐」(Josef Oehmen, “Why I am not worried about Japan’s nuclear reactors,” ) 。

很尷尬的是:這位風險專家鐵口保證不會有事的福島事件,輻射災難一再擴大,遠非他原來所保證的「不用憂慮」。日本人現在已經連賞櫻都沒心情了,這位風險專家是不是砸了自己招牌?

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篇論述僅止於論述「日本是否有能力控制輻射災害」,而沒有去討論另一系列可能更嚴重的災難:福島發電量佔日本東北地區總發電的的多少百分比?這次事件會造成日本多大的經濟衝擊,衝擊會持續多久?壟斷了全亞洲關鍵零組件供應鏈的日本會造成亞洲多大的產能損失和經濟損失?連帶地會造成全球基金多大的衝擊?這位出身蘇黎世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學者專精企業風險管理,他對福島事件的經濟效應應該遠比任何核能專家都敏感,但是他在事件後第二天都還沒想到福島事件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遠遠超過輻射安全的效應。我們能期待核能專家與能源專家在設計核電廠時把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一起考慮進去嗎?

鐵達尼號在1912年初航時,被公認為「永不沉沒的方舟」。鐵達尼號事故讓全球工程師學到風險管裡的第一課:風險區域化(localize)與分散化原則。從此以後,所有船艦的底艙都被分隔成數十至數百個獨立的密閉艙,以便任何一個密室進水都不會危急全船。

福島核能電廠是個21世紀的鐵達尼號,它把龐大區域的能量供應集中在一個廠內,一旦出事就馬上升級為全國性危機與全球性風暴。從這觀點看,不管核能會不會外洩,我們該倚賴核能發電嗎?但是,能源匱乏而專門發展高耗電產業的台灣,有可能不倚賴核能嗎?假如我們不要核能,就必需要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政府有人在謀劃這件事嗎?政府有能力進行跨部會的協調、溝通嗎?

世紀貿易組織與全球市場是廿一世紀最大的鐵達尼號,它把全球糧食生產集中在少數國家,使得全球糧食生產面臨極高的風險。但是迷信自由經濟的政府官員有能力看到這個風險嗎?願意面對這風險去認真想對策嗎?

全球一定會因為日本福島事件而將核電的發展進度延後,甚至停擺或減產。這將使得全球對石油的倚賴將會益形嚴重,而導致油價升漲速度加快。英、美、法同時對利比亞開戰,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想要盡快控制利比亞的石油。但是這不足以徹底壓制福島事件後油價上漲的壓力,石油每桶超過140美元的時代隨時會到來。

當那一天到來時,除了糧食和百元襯衫不會越洋而來之外,還有哪些原物料不會到台灣,有哪些相關的產業會因此而蕭條或消失?又有哪些半成品不會越洋運出台灣,有哪些相關的產業會因此而蕭條或消失?

我們準備好要去面對這後石油與後核能時代的台灣了沒?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