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本全:剝削式使用土地 導致台灣災難常態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廖本全:剝削式使用土地 導致台灣災難常態化

2011年04月08日
本報2011年4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本報資料照。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7日在台大穀雨社演講「土地政策與倫理」,他談到土地的倫理就是人與土地的關係,人是主體、土地是客體,人對土地的認知將主導人對土地的關係。很遺憾如今很多人把台灣當旅館,幾近剝削式地使用土地,導致台灣災難變成常態化。

而政商合流的土地徵收更是侵犯人民生存權,包括中科四期、國光石化的選址錯誤,也造成國土規畫的錯亂。而這一切都有待台灣人民重新扭轉過來,他強調,台灣是你我唯一的家,我們都無處可逃,「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臨門一腳,各位一定要努力。」

前人造因 今日災難

廖本全以廿年來台灣發生的天災對照政府的作為,他認為台灣如今天災頻頻是過去造的因,才會承受今日的果。台灣體質脆弱,卻長期向天爭地,經過了九二一大震,又面臨氣候變遷,內憂加上外患,導致災難常態化。

1996年賀伯颱風後政府搞全民造林,1997年瑞伯颱風讓台灣人見識到什麼是土石流,政府開始蓋攔砂壩。1999年921大震、2000年象神颱風、2004年的敏督利跟艾利颱風、2005年龍王及瑪莎颱風。2009年莫拉克讓台灣中南部全部癱患、2010年梅姬颱風過後,蘇花改匆匆過關。

而每當災後,就發現社會成本惡耗,編列大筆預算治山、治水、修橋造路,如果不夠堅固就再做堅固一點,「這是跟老天爺再玩一次,而人類從來沒贏過」。而天災後,受害最多的是農漁民,社會弱勢者總是首當其衝。

許多人還在住旅館

廖本全表示,個人的小圈圈再往外圍畫一個圈就是社會,然後再往外畫更大的圈就是生態,一旦你把生態系當成家,對待土地的方式就會完全不同。台灣的教育是餵食式的,且餵食的都是片段、破碎的知識,導致多數人對台灣土地沒有認識,說不出台灣島的完整故事。

於是,個人中心跨不出社會中心、更別說跨出去到更外圍的生態中心。然後就回到個人中心,回到內部鬥爭。所以公共空間變成最亂的空間,公共事務沒人管。很多人把台灣島當成住旅館,無所不用其極用到極致。

台灣的本質就是山與海,經過了無機的演化形成島嶼,接著產生第一道維生生態系統森林,然後動物來了、人來了。然而從清朝時期的西部開發、日本時代有計畫地伐木、國民黨政府來了繼續伐,從1950到1980年,總計砍了34萬4千公頃林地,等於3座玉山公園,伐木車相連可達3萬公里,繞台灣26.3圈。

接下來公路上山、農業上山 (卻在平地造林,這簡直是倒行逆施)、遊憩人口上山、宗教上山、採礦…。廖本全說,這種耗竭式的土地利用,怎麼可能沒有天災地變、不淹水、沒有土石流、水庫不乾枯?

政商合流 敲開台灣土地的門

台灣的土地改革始自1949年的三七五減租,1956到1977年的平均地權,1986的二次土改,無殼鍋牛上街。廖本全說,1949年因改革者與土地擁有者分離,革別人的命沒有顧忌,算是成功的。但接下來台灣社會已漸漸建立政商、金錢關係,改革者也是小地主,總想著悍衛自己的土地,如何革命?

到了1988年,資本家更是知道如何從土地獲得資本,再轉換成政治實力。於是1990年農地釋出,且看上邊際土地,因為邊際土地價格低、變換地目後上漲空間大,於是國土的門被打開了,成為政經發展的工具。

資本主義線性思維 造成國土失控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講求發展主義的線性思維,於是在拼、成長、發展的線性思維下,大溫暖大投資、一高二高蘇花高、一輕、二輕…七輕八輕、核一、二…四。財團挾持國家,財團的政策變成政府的政策,政府用公權力幫他掃除投資障礙,給便宜的地、水電、還有優惠租稅。接著出現圈地這種吞噬土地的野蠻遊戲。

廖本全強調,土地徵收只是事件的末端,重點是圈地是不對的。如果沒有必要性,土地徵收這個工具就會變恐佈的武器,犧牲弱勢、劫貧濟富。

他強調,家不只是房子,而政府只要把土地徵收減化成一個房子、一顆樹,就可以貼上價格的標籤,把價格當成價值,這是瓦解人與神、天與地的關係,更是在斬斷這些人的來處與去處。因為無處可逃,大埔朱阿媽才會走上絕路。

台灣還有國土計畫嗎?

對國土有了解,才能依土地特質定位、分類,國土保育、海洋資源、農業發展、城鄉地區各有分類,那些地可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清清楚楚,要做農就去買農地、要做工就去找工地,但一遇到政治經濟力量,國土規畫就變樣了。

他舉例,苗栗縣還有6000多公頃編定未用或閒置的工業區,卻還要徵收灣寶良田做後龍科技園區。中科四期所在地是中部生產地帶的核心區、地層下陷區、水資源吃緊地區。而依彰化縣的農地資源空間規畫,二林地區農業可優先釋出的土地面積是零。但中科四期還是選址在這裏,「這是在顛覆國土計畫」。

濕地評選為何是政治決定?

而廖本全認為,國光石化更是一個不對的事、且選了不對的地方。國光的選址理由是油輪運輸方便,要選適合設港的濱海地區。

但依台灣沿海自然保育區計畫,國光石化預定地的濁水溪以北大城濕地是一級保育區,一級國土保育地區管制項目:維持原棲地自然狀態之進行、不得排放廢汙水,也不得挖取砂土,「你還在這裏抽砂填海造陸?」

如果這個計畫實施,國光石化的案子就不會過。但內政部經通盤檢討後去年提行政院核定,到現在還沒核定。馬英九總統日前參訪大城濕地表示考慮將大城濕地列為國際級溼地,廖本全說,這沒什麼了不起,依國土計畫本應如此。

令人悲哀的是,大城濕地經兩度評選都未列入,如今為何政治決定?廖本全強調,全民更應要求馬總統下令行政院核定台灣沿海自然保育區計畫。

經濟發展不是一切

經濟發展是以土地、環境、社會為基礎,才能持續穩定發展,這就是環保團體談的經濟,也才是國家可長可久的經濟。廖本全認為,經濟與環境對立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政府創造這個偽命題可以讓社會持續爭議,永遠不會有平衡點;而只要不斷爭論,爭論過程中國光石化就開發了。

他強調,台灣要成為一個永續的社會要回到兩個根本,一是回到國土環境資源特色,回到國土規畫。第二必須在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上。

一起來為灣寶許願

他最後提到,這個周日他的學生要到灣寶體驗農村,他說,去了灣寶、吃了灣寶好吃的東西,一定要用力講出來,你肯定農民、農民就會肯定自己,而台灣的農業需要的就是肯定。

希望所有吃到灣寶食物的人都來發願,期盼灣寶良田不要被徵收,得以保存下來,「只要有共同的願力,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