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不是問題 產業政策才是最大的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非核不是問題 產業政策才是最大的問題

2011年04月29日
作者: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每次有人提議廢核,就會有人質問:「沒有核電台灣的經濟會垮掉,誰願意負責?」有學者說:如果沒有核電,台灣的產業就會拼不過有核電的國家。真有這麼嚴重嗎?

台電說:核能發電每度成本僅約新台幣0.677元,如果沒有核能,電價就要飆漲。
原能會引述台電的資料說:每度電的成本核能為 0.62元 < 水力 1.34元 < 風力 3.22元 < 天然氣 3.54元 < 太陽能 13.95元。而台大徐光蓉教授表示台電將核燃料大部分成本列入「資產負債成本」中,實際上每度電成本約3元,若再加上建廠成本,每度成本約5元。(參考中央社2011/3/26報導〈台電:核電成本 每度不到1元〉)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資料,2016年時核能發電成本跟其他先進發電方式的價格相近,並沒有明顯的差距。以具有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的先進燃煤發電為例,成本只比核電高19%。(參考Levelized Cost of New Generation Resources in the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1

根據2008年的數據推估,電價漲19%時產業成本頂只漲0.59%,真有那麼好怕嗎?

美國能源部對2016年的發電成本估算,每百萬瓦-小時的成本(美元)是:燃氣發電(約70美元)<水力發電(約86美元)< 燃煤(約100美元)< 陸上風力發電與地熱發電(約100)< 先進核能(114)< 太陽能電池(約211美元)<海上風力發電(約240美元) 。如果怕燃煤會導致溫室效應,具有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的先進燃煤發電也僅略高於核電(成本約136美元,比核電高19%)。Wikipedia 有一份較詳盡的各國發電成本資料(Cost of electricity by source),看起來核電的發電成本只明顯低於太陽能與海上風力發電,而不比其他發電方式便宜。 (參考Wikipedia:Cost of electricity by source

煤至少還可以用到2112年,那時候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成本可能都低於核能。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暫時用先進的燃煤發電來取代核電?

用先進的燃煤發電技術會讓電價漲19%,對台灣的產業衝擊有多大?2008年夏天台電分兩階段調漲電價37.8%,其中工業用電漲46%。但是,在這樣的漲幅下,產業的平均成本也僅上漲了1.18%而已。(詳細內容請見此

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用先進的燃煤發電技術取代核電,產業成本頂多漲0.59%。我們有必要為了這微利而讓台北跟核電廠綁在一起嗎?

何況,低廉的電價只不過是在保護不值得保護的產業而已,甚至還讓有能力的產業因循怠惰而不求進步。裕隆 LUXGEN 的廣告說:從三義廠出發到台北港,走向世界之路僅短短138公里,卻花了50年的努力才能夠以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問題是:若非WTO的壓力逼政府完全撤除對汽車業的保護,裕隆會願意不畏艱難地走出去嗎?

台灣先天缺乏能源和原物料,但教育的發達程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我們原本就該認真發揮人力素質的優勢,降低產業對能源的倚賴,怎麼反而用低廉的電價來鼓勵沒有競爭力的產業,而無意中排擠了更值得培養的產業?

英國的服務業對GDP的貢獻佔75.9%,遠高於製造業的13.3%。其中光是通路商、旅館、餐飲與維修的貢獻就有14.6%(大於整個製造業),而商業資訊、服務與金融的貢獻為30.4%,政府部門(含國防、教育等)為23.6。這才是台灣該走的方向。  (參考UK output, income and expenditure

面對經濟迅速起飛的大陸和中南半島,難道台灣不能利用這華人掌權的龐大經濟體來擴張服務業,以及技術附加價值高而低耗能的精密製造業,來取代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以及走出對核能的倚賴嗎?

產業方向對了,能源問題就會跟著解了。提心吊膽地抱著核能當競爭力的基礎,只會愈來愈加重台灣對核能的倚賴,永遠淪陷在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困境裡。只有既懶惰又愚蠢的政客才會抱著這種策略不放。

裕隆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拋棄對廉價電力的倚賴,台灣才會走向全世界!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