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廠爐心熔毀:輻射有何風險? | 環境資訊中心
漫談環境與健康

日本核電廠爐心熔毀:輻射有何風險?

2011年04月09日
編撰:24Drs.com

日本有數個核電廠因為這次地震/海嘯災難而受影響,導致冷卻系統無法運作,致使大家對於爐心熔毀的恐懼增加。大家都希望可以避免重大的核災,但已經釋放出來的輻射有什麼風險,如果無法遏止的話又會有何風險?

「熔毀」不是專有名詞,但卻能生動地描述核反應爐最壞的狀況。當有足夠的放射性物質聚集成臨界質量時會產生核裂變,核反應爐藉由核裂變來產生能量;控制棒則是可以分離放射性物質,終止核反應。

日本3月11日發生地震時,就是用控制棒有效遏止核反應,代表日本受損的核電廠沒有核爆的危險。但反應爐內的核材料卻仍然有放射性,它們散發出大量的熱量,需要幾天來冷卻這些材料,如果沒有冷卻就會產生融化,最壞的情況是會融解穿透反應爐厚重的金屬擋板,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

核反應爐有兩個主要容器防止放射性物質向外擴散,一個是圍繞每個反應爐的厚壁建築;另一個是構成反應爐本身外牆的厚重金屬容器。

當海嘯襲擊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時,三個反應爐都失去動力。這非常麻煩,因為在備用電力消耗完畢後,需要用幫浦打水來冷卻過熱的反應爐。

用水冷卻最內層容器內的燃料棒時,會產生蒸汽,強烈的熱氣使得水釋放出氫氣;如果容器內的壓力過高就需要排放蒸汽,這麼一來就會釋放出一些放射性物質以及容器內的氫氣。

福島的反應爐建築至少已經有兩個發生氫爆。3月14日的那一次傷害了11名工人,數英里外都可感受到威力,不過內壁似乎仍完好無損。

避免熔毀的緊急措施之一,是釋放反應爐的蒸汽,但這也代表會釋放出一些放射性物質。

日本的核能源機構表示,核電廠外的輻射值已高於法定上限,但沒有像3月14日那麼危險。政府已疏散居住在電廠20公里(12.5英里)內的居民。然而,一些在試圖防止熔毀的工人們已罹患放射性疾病,或是受到反應爐心外氫爆所釋放出的輻射傷害。

輻射生物學家Jacqueline P. Williams博士認為,長期接觸輻射可能會引發各種癌症,與輻射最相關的是白血病和甲狀腺癌、肺癌、以及乳癌。

1986年在烏克蘭北部車諾比核電廠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災,不同於日本的情況,車諾比事件是因為一系列的人為和機械故障造成一連串的爆炸,釋放出放射性物質到空氣中,輻射性落塵大量地落在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芬蘭、挪威、瑞典、奧地利、以及保加利亞。

Williams博士認為,車諾比事件的影響範圍真的很大,但放射性粒子是有重量的,粒子越大就越快落下,因此,越接近災區受到污染的危險就越大。據他所知,車諾比輻射事件造成的癌症案例發生在車諾比和週遭地區。

然而,車諾比外洩出的放射性碘會被牛吃的草地吸收,影響了兒童所喝的牛奶。直到1998年為止,受影響地區的兒童甲狀腺癌仍在顯著地增加中。

日本的熔毀對當地環境破壞性極大,萬一輻射外洩,萬一風吹的方向錯誤,那日本的居民將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以外的地區不會受到影響。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專家Kathryn Higley博士表示,日本這次的輻射災難不會襲擊美國。新聞稿中指出,任何釋放出來的放射性污染物最終都會隨著雨水而落入太平洋,在海洋裡或是非常靠近廠房的地方被稀釋和吸收。

此外,輻射風險對不同年紀的人影響也不同,對兒童而言,輻射有害發育,接觸到輻射的成人,數年後可能誘發癌症,至於老年人的細胞則可能對修復輻射的能力降低。

過去,世界各地對輻射的研究一直在減少,從這次事件後也只有略為增加。近1、2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放射治療,而不是偶然或意外的風險。

紐約布魯克林醫學中心的Lisandro Irizarry醫師指出,急性放射線中毒的症狀是噁心和嘔吐,其他症狀包括發燒、頭暈、沒有方向感、以及出血性腹瀉,接觸越多就越快有發病症狀。

那麼,什麼是防止輻射的最好方式?在發生此類事故時,一般都會提供住在核電廠附近的居民碘片,因為輻射外洩往往帶有放射性碘,以碘片補充甲狀腺碘來避免攝取到放射性分子。

但最好的方法還是留在室內、關閉窗戶、隔絕外部的空氣來源,像是空調等,直到清淨或是可以安全撤離污染區為止。此外,落塵會污染接觸到的表面,因此,一定要飲用瓶裝水,同時只吃沒有裸露在外面的密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