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永續會議:社會期待與焦慮並現的場域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國家永續會議:社會期待與焦慮並現的場域

2006年04月24日
本報訊(李育琴報導)

近千人士報名參加第一次全國永續發展會議。在歷經區域論壇、分區座談會、及預備會議共40多場會議意見蒐集和討論後,全國永續發展會議21日在地球日前夕正式召開,憂心台灣環境議題的各界專家人士、民間團體代表齊聚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最終盼能凝聚共識、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以擬訂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落實台灣環境、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

大會開幕儀式上陳水扁總統親臨致詞,表示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要忘記永續發展的重要,並顧及社會的公平正義,陳總統再次強調「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衝突時,以環境保護為優先」。然而,伴隨著場外反湖山水庫運動團體與台西蚵農的抗議之聲,以及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支持核能的一席話所引起的反核人士反彈,這場背負著社會高度期待的會議,一方面也呈現出環保、保育人士的集體焦慮。

2005年6月全國能源會議上令環保團體失望的決議,促使了66個環保團體共同連署,要求政府召開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陳水扁總統與這些環保團體座談後,允諾召開,隨即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陸續安排相關座談和分區會議。這次國家永續發展會議,象徵政府將環保問題交由專家及民間團體以專業進行審慎討論,並提出建議報告,遞交政府執行。

不過,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這個由行政院結合各相關部會與民間團體與專業人士組成的任務編組,究竟能否將會議報告落實於政府政策與法令中,從會議開始前場外部分環保團體聯合的示威行動可見,「只不過是另一場會議」的憂慮,成為該會議揮之不去的標籤。

包括台灣生態學會、綠黨在內的十數個團體在會議前發表聲明表示,「台灣對於永續發展所欠缺者並非徒具文字的共識,而是實踐。」對照會場內主辦單位發給與會者厚達近500頁裝訂精美的會議手冊和建議報告,可見永續會承擔來自環保團體冷熱兩極的關注,此次全國永續會議是否成為台灣永續發展的轉捩點,令人玩味。

場外反湖山水庫運動團體進行抗議。 大批警力阻擋環團抗議範圍擴大。

環評與核能問題難有共識

國家永續會議第一項議題「永續台灣,世代傳承」,就永續願景確立、環境資源部發展展望及擴大公民參與機制三項重點,進行確認。在報告書中,將永續發展納入憲法,和建立透明公開的全國環境資料庫,以及為民間團體提供經費,舉辦公民論壇向大眾訴求,是幾次會議以來的明確共識。最大的爭議問題,多出現在「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法」。

環境影響評估書究竟該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撰寫,或出資交由環保署聘請顧問公司撰寫,一度引起討論。由於欲極力避免球員兼裁判之弊端,以及達到中立的審核機制,最終以「由開發單位自行聘請獨立機構撰寫,而獨立機構由環保署組成專案小組加以評鑑」為結論,而環評委員的官員代表減少,亦是與會人士的修改提議。

核能問題是最沒有焦點的議題。在全國永續會議開會之前,台電蘭嶼核廢料儲存場續約3年由蘭嶼土地審查委員通過,然而在永續會議的報告書中,「蘭嶼核廢料應如政府承諾,如期遷出」的建議,猶如虛張聲勢的老虎壁畫,裝裝樣子。有些人認為核能不該除役,有些人認為核廢料問題的解決方案未找出前,核電廠非停不可。會議討論在無共識時,模糊而圓滑的結論即會出現,「逐步停止核能發電來達成非核家園之最終目標。」

環境外交如何落實

從第二個議題「建立國際環境形象,善盡地球村責任」可以顯見,台灣的國際環保形象也是環保團體相當關注的重點。台灣在國際地位的弱勢,也反映環境保育事務的國際會議上。因此,在永續發展會議報告書中所做的結論包括:在永續會、外交部、環保署的統籌下,有計畫地參與國際環保會議與行動;透過主辦體育盛會的機會,結合國際環境潮流,建立國家形象等。

此外,也希望政府協助民間團體參與國際交流,拓展多元的管道和積極培養外交人才。

與會人士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環境事務多有共識,但是有人建議,應改以實踐國際環保公約,而非僅僅參與會議或環保活動,才是具體落實環境外交提升國際形象的作法。

而台灣金援友邦建設卻造成環保破壞的事件,則是違反國際環保公約的一項醜聞。據聞,台灣金援中美洲國家聖多美開發道路,卻造成當地瀕危生物的棲地破壞,蠻野心足協會張豐年提出建議,金援外交計畫需納入環境的考量,進行環評,以促進國際環境的永續發展,提升國際形象。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