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4日
摘錄自2011年4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施顏祥坦承,我國的石化產業,過去是以生產「大量」為主,我國石化業結構類似韓國,但比起日本,其實還差得遠,因為許多關鍵的石化材料,我們生產不出來。
例如,一個塑膠袋的價格,跟做一片太陽光電薄膜或LED面板的價格,就會差一千倍;但過去我們只想做塑膠袋,卻做不出太陽光電薄膜或LED面板。我們雖然是LE D面板、太陽光電生產大國,但其中需要的關鍵石化零組件,居然都是來自歐洲、日本。
施顏祥22日透露:「其實日本已經20年沒有擴充乙烯產能了。」這正是台灣該走的未來,因為台灣太小,已經禁不起高耗能產業的傷害。
從「量」轉到「質」的過程中,對經濟一定有傷害,也一定有陣痛,因此政府該做的,就是加快腳步,讓國內石化產品全面高質化,並在高質化的過程中,努力將對國內的傷害降到最低。
這是「早就該轉彎」的思考,現在政府終於願意放下身段、改變看法,雖然會有一定的衝擊與陣痛,但如果方向和策略運用正確,也許可能贏得更多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