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1日
摘錄自2011年4月29日聯合報花蓮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太魯閣國際觀光劇場要花26億餘元,錢從哪裡來?交通如何解決?是否完全定調在原住民文化部分?」28日參加觀光劇場建言會的人士紛紛提出質疑。
參與太魯閣國際觀光劇場建言會人士,包括台灣觀光學院校長李銘輝、布洛灣山月村負責人鄭明岡、健康美食協會副會長劉瑞祺、休閒產業協會理事長邱錫棟、縣旅行公會理事長孫菊生、縣旅館公會理事長魏錦水、秀林鄉長許淑銀、縣議員何禮臺、施慧萍、林秋美等多人。
李銘輝指出,花蓮的交通屬基本單線交通,交通部分必須克服,加強火車接駁、規劃單軌電車等,現階段每天旅花遊客不超過3千人,如何吸納更多人潮,要有配套;花蓮颱風多,影響觀光產業至鉅,如何讓花蓮成為好水好水好精緻的地方,應進行整體意象的重塑作為。
鄭明岡說,國際劇場應採用原住民圖騰的裝置藝術,同時在建築時應特別注意風壓問題,他到花蓮定居18年來,最感欣慰的是,這座國際劇場是他認為最環保、最有深度的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