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十年功】捲動公民參與 環境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環資十年功】捲動公民參與 環境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2011年05月08日
作者:孫秀如(環境信託中心主任)、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

孫秀如(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一開始成立的理想,就是要讓英日等國行之有年的環境信託,在台灣落地生根。而環境信託,原就是集民力來保護環境、保育棲地,本質上就是一個需要大量且積極的公民參與力。

協會2007年正式成立「環境信託中心」,但這之間的六年多,在環境信託的推動上並非空白,而是有許許多多的志工參與──信託的關鍵在於信賴,信賴的前提則是建立在環境資訊公開與普及的基石上,所以環境資訊協會先從建立環境資訊發送平台開始。

在這個平台上,曾經有台大外文系的學生們協助翻譯日本的國民信託手冊,讓台灣民眾對國民信託有基礎的了解,2007年之後,更加入了政大國貿系的學生,以學校服務學習的課程來協助翻譯世界各國的信託組織,更有遠在英國的留學生,陪著協會的工作人員參訪英國各地的信託組織。

經過多方努力與合作,最大的公民參與行動,也出現在2010年4月的搶救白海豚行動中,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做為發起團隊之一的「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行動」,共號召了全台七萬多人的認股參與,成功集結了眾人的力量,投注於環境行動之中。

棲地守護一起來

有了土地之後,後續的環境維護才是最需要人手的時刻,工作假期從英國國民信託發跡開始,便是以協助國民信託資產地的維護為召集志工的目的,協會也學習到這個精神,而於2004開始台灣的第一場工作假期,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1000位的志工,參與了包含陽明山溼地維護、台南七股護沙、澎湖東西嶼坪的珊瑚礁體檢與淨灘、台東成功環境信託園區的山林守護等行動,而2009年更潛入海下的世界,邀集了近200人次的潛水志工參與珊瑚礁總體檢行動,讓生態旅遊與志願服務的結合,也可以成為公民參與的選項之一,也豐富了保育行動的多樣。

提供資訊 閱讀資訊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動

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環境資訊中心與電子報志工參與,本身便扮演了「提供資訊」與「閱讀資訊」的雙重角色。為了協助編輯訊息,便須強迫自己定期閱讀大量的資料,才能整理出有看頭的訊息──透過這個過程,成就了社會上環境訊息的豐富度,也成就了自己的環境學識。

雖然一開始是為了環境信託,但在歷來編輯與志工的參與下,資訊中心已轉型為環境專門的獨立媒體,並也衍生了龐雜的編務工作──在其中,志工的協助非常多樣化,常態編輯事務包括「台灣新聞掃描摘錄」、「中國新聞掃描摘錄」、「環境新聞翻譯」、「環境專欄或專題編稿、上稿」、「環境副刊主編」等等。每周七天,每天三至五位志工輪班協助,一個月的電子報內容,至少動員了90人次的參與阿!

另外,配合時事、環境節日或特定專案,環境資訊中心如「溼地日專題」、「環境日專題」、「環境小百科專欄」、「地球日專欄」、「環境資訊年鑑專案」等等,更需要專業寫作者從事相關議題的調查,撰寫成文章,或是蒐集國外相關資料與精闢論述,委請志工翻譯、引介。

資訊志工參與的來源多樣化,從總體來看,仍以透過電子報發送,得知志工徵求訊息而前來服務者居多。通常來說,訊息公佈後,約一週內即會有四至五位讀者回應。

環境的公民記者  公民的環境記者

環境議題範疇廣泛,未必每一個領域都有足夠的曝光度,也無法全由專職的環境記者來報導。協會十分期待能有更多「環境公民記者」的投入,來做大環境新聞與議題的能見度。因此,除了廣邀專業寫手投入外,從2006年起每年舉辦「環境新聞編採營」至少一梯次,每梯次培訓30-40名不等的環境公民記者。另外也從2009年開始,每學期於大安社大開設「環境大聲公」課程,每學期培訓10-20名左右的公民記者。

歷來像有機農產品、淡北道路爭議、亞太綠人大會、生態工作假期、中科四期環評大會、國土計劃法論壇、土地徵收爭議、環境信託行動、綠色市集、大巨蛋BOT說明會等現場,均可見到公民記者的身影,網路上也可見到他們報導的蹤跡。

網路參與之外  匯集實體人氣需要更多能量

由於資訊中心著重網路社群與發展的特性,志工人力也泰半來自於網路社群,組成成員多以經常上網、擅用電腦文書處理程式、電子郵件、即時傳訊等軟體為主。也因此,志工成員不僅來源也十分多樣化,地理分布位置也極為廣泛,不但遍及台灣本島北、中、南、東等地,還遠到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地,人力運用打破地理上的空間限制。

但另一方面,網路特性使然,使得志工相互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的機會趨近於零。志工與志工之間,欠缺人與人的實際互動經驗,志工們互為一體的團隊意識塑造困難,所有的聯繫整合工作,全繫於一人身上,目前仍多仰賴兼職或正職人員擔任此一重任;其二,現代人過度使用電子郵件溝通的結果,造成許多需即時口頭或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受忽略,造成無效的溝通、甚至造成誤會與誤解的溝通氾濫,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網路志工之間的互動上。這是環資網路志工未來需要加強的一環,期待未來十年,能在各界協助下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