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署:南部要有備用水源
質疑美濃水庫死灰後燃,美濃鄉親6日撐起美濃傘、拉開反水庫布條,清晨四點搭一部遊覽車北上立法院抗議。歌手林生祥帶著民眾唱起:「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民眾大聲說出:反水庫、要自然公園。
不過水利署5日已緊急撤銷「美濃溪水資源規畫檢討」委託計畫公告,副署長楊豐榮今天再度保證這只是檢討調查,目前沒有興建計畫。不過他並未保證美濃水庫自此不蓋,未來是否還會重提此案則還很難說。
另外一項更重要、且水利署勢在必行的開發案「吉洋人工湖」,可惜今天在立法院公聽會中沒有被充分討論。雖然楊豐榮今天表示,吉洋人工湖案經兩次會議,因環保團體及民眾有疑慮,「尚未送到推動小組、有檢討空間」,不過由於吉洋案的預算已通過,如果民眾未強烈反對,未來興建的機會相當高。
十多年來,吉洋人工湖成為美濃水庫的替代方案,因此兩地人的情感也相當微妙。昨天楊豐榮提起十多年前當告知美濃人不蓋美濃水庫、以吉洋為替代方案時,美濃人表示歡迎。不過他一說完立刻遭抗議是在分化兩邊人的情感。
吉洋人工湖 夾帶興建
1992年環保人士反美濃水庫,後來水利署提多項替代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吉洋人工湖,環境影響評估在2001年6月29日通過,但因民眾、環保團體反對,預算年年被立法院刪除,尚未開發。
八八水災後,水利署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中的「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夾帶161.53億預算建吉洋人工湖。
之所以說「夾帶」,是因為這筆預算在水利署的「穩定南部供水條例」文中是以「開發新水源」或「人工湖」代過,並未寫明是興建「吉洋人工湖」。直到2010年4月這個條例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當地多數民眾都還不知情,而環保團體也來不及反對。
捨良田、做水庫?
過去吉洋人工湖規畫五個湖區(A、B、C、D、E),面積700公頃,預計挖湖深12公尺,總蓄水容量6500萬立方公尺,另蓋堰長1300公尺、堰高3公尺的「高美攔河堰」,豐水期時透過高美堰攔取荖濃溪的水,再設一條13.8公里的引水路,把攔下的水遠送到人工湖區。
修正後的吉洋人工湖工程分成3期,其中第1期工程先建C、D湖區,面積共310公頃,開挖深度從12公尺減為9.5公尺,暫不興建高美堰(荖濃溪)。
湖區在荖濃溪以北,高雄縣旗山、美濃,與屏東縣里港鄉交界處。鄰近社區有廣福、吉洋、土庫、西園,全數是台糖農地,包括手巾寮、吉洋、彌力肚農場。目前還有農民承租種植香蕉、玉米、稻米、毛豆。
大部份農民種田、養殖,都靠抽取地下水。但吉洋人工湖計畫於枯水期引用獅子頭圳農業用水,勢必造成美濃地區一期稻作因為缺水而休耕,嚴重剝奪美濃地區農民生存權。
反吉洋人工湖自救會總幹事黃森蘭抗議,政府在糧食自給率只有32%的情況下,竟然要捨良田、做水庫。而這裏還是台灣的毛豆示範區,「好好一塊地,為了後代子孫,我們一定要堅決站出來反對。」
花161億 每天只取14萬噸水?
依水利署規畫,第一期工程經費約161.53億元,預期增加供水量卻只有每日14萬噸。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指出,工程效益極差,不符合成本效益。真要供水還有很多其他更有效的方案,例如減少漏水率。
另外他指出,工業廢水也應有回收再利用的機制。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華指出,南部應落實節水計畫,東港溪水質應改善。
吉洋人工湖真能「調豐濟枯」?
水利署指出,吉洋人工湖興建是為了「調豐濟枯,豐水期時將荖濃溪水引入人工湖,以利於枯水期使用。但環保團體指出,吉洋地區位於中下游地區,地下水位很高,平均2到12公尺,而吉洋人工湖要挖9公尺深,地下水已自然湧出,等於是將地下水層曝露於地表。
後來在環保團體要求下,水利署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教授丁澈士做試挖實驗,證實湖區地下水位高,豐水期有湧泉。在豐水期試驗的人工湖滿是地下水,人工湖再蓄水的空間很小,枯水期時則完全無法從荖濃溪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