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地球日,對於環保工作者來說,是期許,也是目標。
這個超過40年的草根運動,在美國的第一次行動即號召2000萬人走上街頭,約莫九成的台灣人口,為扞衛自己的生存環境挺身而出,不僅產生的能量驚人,意義更是非凡。
地球日的訴求,突顯保護環境不再只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人人都有能力、有權力,為守護環境而發聲。在台灣,透過台灣地球日網站與電子報,正是傳揚此一精神 –民間的自發性與自我覺醒。
作為地球日在台灣的發動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近十年的推動,從網站的規畫可真切地看到社會的變化。早年多為介紹地球日的專文,及自行規畫的專題;近年則大幅譯介國外行動方案、與國內響應活動,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團體,開始主動規畫呼應地球日主題的活動;同時,來電詢問的電話及電子郵件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可見地球日在台灣已逐漸發酵,大眾對環境之關心也開始萌芽。
不只是草根運動的精神在台灣擴散,透過在地行動,也讓台灣反思本土的議題,並進行串連。以去年(2010)「募集百萬綠行動」,採食衣住行育樂為軸線,成功募集超過261萬的綠行動,佔全球募集總數6.2%,台灣的綠動力實不可小覷。同一時間,並啟動守護大城溼地與搶救白海豚行動,邀請了國際國民信託海神計畫資深計畫主持人來台參訪,讓一個面臨開發的溼地受到了舉世的矚目,也重新詮釋了自然的價值。
而今年(2011),環境資訊協會扮演地球日平台的角色,更不容忽視。在台灣地球日網站上,推出前所未有的「NGO守護地圖」,在地圖上標記民間團體及其關注議題之資訊,並納入大陸環保團體的介紹,不僅為公益團體的投入做紀錄,也提供民眾就近參與的管道。
此外,2011年從八大綠議題出發,持續募集百萬綠行動,過程中充份匯集民間團體的力量,從啟動記者會、NGO環境會議、地球日當天拜訪馬總統、綠色市集、保育週等活動,逐步串連起來,這股整合力量,為跨團體與異業的合作,帶來超凡的經驗與顯著的果效,有效吸引民眾的目光,落實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但因為積極參與國際地球日,更讓國外看到了台灣在環保的努力及聲音,更見識到台灣這蕞爾小島的爆發力。近十年來的推廣,我們看到了環境資訊累積的發酵,更看到了社會正在持續改變的希望,也期盼這股力量,逐漸釋放出來,不要止息。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地球日:
1999 發起人陳瑞賓拜訪地球日網絡西雅圖辦公室。
2002 於地球日期間翻譯地球日網絡訊息,將國際行動引介給台灣。
2003 建置台灣地球日網站,擴大資訊內涵,積極收集台灣響應行動。
2007 地球日網絡提及台灣參與成果。
2009 拜訪地球日網絡,簽訂合作備忘。
2010 適逢地球日40週年,派員至美國地球日連線報導;首次跨出網路,以實體行動號召社會。參與。所募集的綠行動佔全球募集的6.2%。
2011 台灣地球日成果再次被地球日網絡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