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故事」-「The Trees in My Forest」,作者Bernd Heinrich是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生態學教授,他告訴我們在林間漫步時,不要老是走既定的路徑,當我進入清水的山區執行業務時,常喜歡以一種看似漫無目的亂逛行走山區,上個禮拜因為走錯路,走到海風里的一處墓地,在路旁一座墳墓旁很驚喜的看到一棵盛開著黃花的「望江南」,望著望江南,讓我忘了我是在農曆七月站在墳旁拍這花的特寫與天空!
作者也告訴我們,在他觀察的一片森林中,每8,000棵樹苗當中,只有一棵能長成大樹,其它的不過是陪伴著它競爭的候選人罷了,而清水山區的樹木或森林中,只知有3棵樹齡超過百年的榔榆,其它的都活不過百年!究其原因,並不是這些樹木的天然壽命不夠長,而是環境及人為因素讓這些樹木活不過百年,環境因素如眾所週知的火燒山,人為因素則如今年為了整建房舍而砍除兩棵近百年的台灣朴樹,再如,清水鎮轄內大肚山區的土地利用不是作為清泉崗等軍事用地而被推平,就是作為農牧用地,被辛勤的農夫為了農耕的需要在整地時整平了。
還有,你如何解釋同一種樹木為何會在同一時間開花結果?以下是我看書後總結、轉化出來的說法:樹木不以語言溝通,但當森林中的第一棵樹開花時,它就會以一種化學物質費落蒙(pheromone)在空氣中將其決定開花的訊息傳遞給週遭的鄰居,藉由大家一起開花結果的策略,讓森林結果的市場飽和起來,也就是說,藉由同時結果的大量食物撐飽以此為食物的獵食者,讓樹木有多餘且足量的種子或果實繼續繁衍其下一代,這個例子說的是白松味美的毬果與松鼠及交嘴雀之間的關係。
但對於那有著黑熊、鹿、松鼠及各種鳥類等眾多食客環伺的森林裡,結再多的果子,或許都難逃被吃光的命運,這時該怎麼辦呢?根據作者的觀察,他們就會先減少種子的產量,然後好幾年都不結種子,讓這群獵食者挨餓到決定離開後,再一口氣結一堆的種子,希望以出其不意的策略,讓一些種子能倖存下來。
最近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置問題鬧得很凶,而這座國家公園的設置目的之一,就是保存其區內號稱全世界最大的一片檜木林,在設置國家公園之前,馬告就以「棲蘭山神木群」聞名全省,一株檜木的小苗要在上百萬的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才能在此森林中發芽,然後不斷的努力長高,在上千年的歲月中還要能有幸不被雷擊,才能在千年之後變成人類口中的神木!
所以作者在書中有一章的標題是「長高好?還是長矮好?」長高之後固然可以獨享陽光的照耀而睥睨群樹,但在此競爭長高的過程中,他們是無法分心結果的,因為這會延緩樹木長高的速度,長得慢的,不是會長得比較小棵而已,而是會因為比較小棵而無法爭取到足夠的陽光,導致最後的死亡!
另外,作者在「捨棄木材」一章提到,樹木只有在戰勝對手後,才可能有多餘的能量應付繁殖大事,只是這樣競爭長高的時間有時長達200年!再仔細想想,這樣努力吸收光能、製造木材的樹木,其目的無非也只在應付或說是爭取繁殖下一代的權利,而所製造出來千百噸的木材當中,只有樹皮下那薄薄的一層細胞是活的,其它的都是死的組織,也就是一堆用來堆高樹木的死木頭!
但有一群石松綱的化石植物,就不以長出木材為訴求,相反的,他們選擇不用製造木材,不必拋棄枝葉的方式,成功的躲在針闊葉樹林間的夾縫中活過恐龍崛起、興盛以致滅絕的時代!
這樣的一本書,提到的雖然都是國外的研究觀察案例,但他山之石,讓我們學到如何在無言的山丘裡,找到自己與山林對話的語言及互動的方式。 (200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