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之島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塑化之島

2011年06月06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張光宗

塑化劑風暴在台灣延燒,重創台灣食品產業形象。這些塑化劑從哪裡來?在封存下架之後,這些飲料與食品又將流向何處?對我們的環境,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610塑化之島

食品添加有毒塑化劑的黑心事件發生後,一時之間,塑化劑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化學物質。其實塑化劑有十多種,是塑膠產品製程中關鍵的材料,不論是PVC保鮮膜、玩具、塑膠皮革、醫療用點滴袋等等,都添加有10%到60%不等的塑化劑。在各種塑化劑中,DEHP因為成本低廉,使用量最多,然而它的毒害,也最明顯。

DEHP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署認定為2B等級,也就是跟DDT同等級的可能致癌物質。另外根據成大的研究,DEHP對下一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會導致新生兒雌性化,另一方面孕婦體內DEHP濃度越高,甲狀腺素也越往下降,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可能造成傷害。

成大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在2005到2006年蒐集孕婦的血液、尿液與羊水分析,發現台灣孕婦體內DEHP的濃度,是美國的10到13倍。另外陽明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台灣九成民眾體內含有DEHP,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超過標準。

人體中的DEHP從哪裡來?過去大部分研究認為,是從食品容器中溶出,卻沒料到會有黑心食品廠商惡意添加,造成下游數千種商品受污染,也暴露出管理上的漏洞。環保團體認為,環保署目前將DEHP列為第四類毒化物質,廠商一年只要申報一次,就可以生產販賣,流向追蹤不易、管理太過鬆散。

DEHP的大量使用不但危害人體健康,也會隨著廢水進入河川,影響生態。從2000年開始,環保署委託成大微量毒物研究中心進行河川中毒性化學物質的調查,發現台灣河川中DEHP濃度遠高於歐美各國。環保署十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河川中DEHP的蓄積量已經到達PPM等級,遠遠超過環境自淨能力可以承受,這些環境賀爾蒙累積在魚體中,最後還是進入食物鏈被人類食用。

在毒飲事件爆發後,上萬噸的飲料必須封存、下架,這些含有塑化劑的飲料,萬一大量進入河川,對環境將造成二度傷害。環保署表示,目前已經封存下架的飲料,會經由各食品廠的污水處理設備,或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處理之後,才會排放到河川中。但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許多污水處理廠,並沒有針對塑化劑有特別的處理功能,要完全處理,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生物分解,緩不濟急,最好還是進入焚化爐焚燒,即使進入污水處理廠,也應該針對放流水中DEHP的濃度再進行檢測,才可以排放。

對於毒性化學物質在源頭就做好管制與減量的工作,遠比事後的檢測與補救來得重要。根據環保署的資料,台灣生產DEHP的廠商有台塑南亞、聯成、溢倫等三家,年產量約10.9萬公噸,其中台塑佔了8.9萬公噸。另外根據台塑六輕五期的環評資料,台塑塑化劑的總產能就有50幾萬公噸。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六輕五期計畫要擴充PVC廠,DEHP廠也計畫擴充。但根據工廠管理輔導法第17條,政府基於生態環境與公共利益維護,可以強制既有工廠減產或停產,並限制現有的工廠擴充。工業局應該負起責任,對於毒化物質的生產,應該進行總量管制,並逐步淘汰、禁用。

在食品中惡意添加有毒塑化劑的廠商固然黑心,但是讓上游廠商不斷擴張、生產有毒塑化劑,這樣的政策也必須檢討。台灣被稱為塑化王國,但是在塑膠化學產業的背後,付出的是難以彌補的環境代價,以及後代子孫的健康。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