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本報2011年7月1日台北訊,林琳報導
「延繩釣魚線的總長,可以繞地球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得下13部747飛機。」
「魚在船上死命掙扎,人們卻大口把新鮮生魚片往嘴裡送」。
愛好海鮮的饕客們渾然不知,下一代子孫可能再也無法享受同樣的美味。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捕撈魚類,2048年魚類將從海洋消失。聽眾王先生表示,漁業資源的消耗超乎想像,2048年即無魚可捕的警告夠是一記當頭棒喝;養殖漁業的盲點也是一個需要重新被檢視、深思的議題。
六月份愛地球講堂,以海洋保護為主題,透過「魚線的盡頭」的影片欣賞, 宣導海洋魚類經持續捕撈下面臨的危機。片中提及根據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75%的商業魚獲瀕臨崩潰。為減少過度捕撈所導致的魚類減產,提倡「慢魚運動」,包含縮減魚船數量、減少捕魚時間、淘汰三層流刺網、底拖網、炸魚等漁法。可改用較大網目的魚網,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繼續在海洋成長。民眾朱先生表示,學術研究結果與政策決策和實際行為的落差,建議量小於政策決策量,又小於實際捕獲量,這是最驚訝的事實。柯先生亦表示,人們應該要有生物面臨減少、消失的警覺性。
片中提及,由於西方國家對壽司需求增高,造成黑鮪魚可能即將滅絕的危機,以及海洋生態的改變,導致水母的大量繁衍,對於未來最深遠的影響在於,人類正在一層層的破壞海洋生態食物鏈。影片最後呼籲大眾可從生活行為上修正入手,首先「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其次「告知政治人物-尊重科學、縮減漁船數量」,最後「請加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林愛龍表示,需生長15年以上才可繁衍的鯊魚,近年亦面臨大量獲補瀕臨滅絕,全球獵鯊排名台灣位居第四名,由於台灣魚翅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建議平時可減少食用魚翅,舉凡婚禮上改用其他食材取代魚翅羹等行為。民眾李小姐補充,海洋數量產物的增加或增少,對我們生活中的影響很大,大家應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做起,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