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摘錄自2011年12月26日公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日前在市議會質詢時,因要求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以「灑水」方式驅趕遊民,更說出「誰把水灑到遊民身上就發給獎金,因為這些遊民實在太糟糕了」一語,引發各界譁然。應曉薇25日出面澄清,強調「灑水發獎金」只是開玩笑,她聲淚俱下地說,願對自己失言道歉,但仍強調,遊民已成萬華治安問題,希望民間團體不應將矛頭對準她,而是和她一起推動《遊民法》立法,徹底解決遊民問題。
日日春關懷協會執行長鍾君竺則批評,應曉薇所提出的遊民法,事實上也只是把遊民安置、就業問題踢給各局處,但現況是,社福體系對於一般人的支持都作不來,根本無暇照顧遊民。她認為,政府應擬定更具有彈性的安置、就業計畫,才有可能解決問題,而非如應曉薇所為,一手推動沒有具體內容的遊民法,卻又在推動成功前,要求市政府以違反人權方式驅趕遊民。
長期在第一線關懷遊民的芒草心協會社工陳宗仁則說:「我很同意居民生活確實受到干擾,但灑水驅趕遊民違反人權,難道把整個公園挖掉,遊民就會消失嗎?」他贊同應曉薇邀請民間團體討論、推動遊民法,但他也強調,政府應該停止灑水驅趕遊民的作法,畢竟政府不能用違反人權方式,解決公共空間問題。
「遊民的成因很多,他們是一種現象,不是一種身份,要瞭解成因才能對症下藥。」芒草心協會執行長楊運生指出,萬華遊民年齡多半介於50~55歲之間,在成為遊民前,幾乎都是低學歷、中高齡失業者,是最容易受到就業衝擊的底層份子,但目前台灣庇護性、支持性就業門檻過高,連一般人都照顧不了,更別提要讓遊民重返就業市場有多困難,並非丟出遊民法就可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