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總有新鮮事-東莒俯拾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討沰的日子

潮間帶總有新鮮事-東莒俯拾 (上)

2011年08月03日
作者:董逸馨

不論是過去來是現在,不變的是依靠著大海生活的東莒島民,本著凡是得靠自己的精神,從環境中汲取生活的經驗,衍生成一連串的在地智慧,運用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東莒的潮間帶如此廣大,那些對於在地人來說在平常不過的生活智慧,對外地來的人來說卻盡是新鮮好玩的事情。從討潮工具製作,從福正沙灘到礫灘的貝類採集都一門大學問,以下就介紹幾種當地居民討沰時候的自製工具,以及採集潮間帶貝類時候所需具備的在地知識。

自製的討沰工具

東莒漁民編織的草鞋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為優秀的討沰達人,工具是很重要的。東莒人面對不同種類的潮間帶物種,得順應生物的習性得自製不同的討沰工具。

首先要準備一雙好走的鞋子,一雙好的鞋子,能夠讓漁民在潮間帶的活動能夠暢行無阻,以便捕捉螺貝、章魚、佛手等生物。不過,早期漁民生活普遍清苦,科技也不像現在那麼發達,需要一雙防滑的鞋子就必須得自己動動腦筋,所以聰明的漁民便利用採收稻子後剩下的稻葉來編織鞋子,而且為了增加耐久度及舒適感,漁民還會將破布剪成長條狀混在稻草裡編織。

編織草鞋需要再準備一個耙子形狀的輔助工具,然後利用強韌的尼龍繩分成四股經線綁在耙子上,然後將四股經線向反方向收成圓點固定,此時編織者與耙子間的經線會呈福射狀散開,然後利用稻草混著破布捲成長條狀,反覆來回的穿進經線形成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就是鞋底的部分,依照自己的腳型決定編織的長度,最後將四股經線變成兩股經線完成鞋底收尾,於鞋底的側面穿入尼龍繩作為鞋帶孔,再將鞋頭的經線穿入鞋孔內,就完成一雙可以上山下海的草鞋了。

因為稻草編的鞋子增加鞋底與岩石間的摩擦係數,所以走在長滿藻類的岩石上便不用擔心,雖然現在穿草鞋的漁民為數不多,但是東莒的老漁民曾應社協的邀請,當任草鞋編織研習的講師,開心的將這項傳統手藝教授給當地居民。

其他還有挖蛤、捉章魚、挖海葵、挖藤壺等的手作工具,這些手作工具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利用當地的海漂竹或廢棄物鋼筋重製而成。

挖海瓜子的工具是當地人撿海邊的大型漂流竹家裡利用,將漂流竹分成長30公分左右的竹段,用柴刀將竹段縱向剖成3公分寬度的竹片,最後利用砂輪機將前後端磨成紡錘狀便可完成,完成後的竹片工具輕且韌,撥動砂石時候不容易斷裂。

捉章魚的手工具需要利用長約1米,寬3公分的漂流竹兩支,一支漂流竹前端綁上一米長的尼龍繩,另一支漂流竹前端用漆包線綁上大鉤子,捕捉章魚的辦法是用尼龍繩綁住誘餌,等到章魚從水池洞裡被引誘出洞穴時候,再用有鉤子的那一端勾住章魚以捕捉。

挖海瓜子的工具捉章魚的工具

挖海葵工具有點像是鋤頭的縮小版,有的居民會用家裡廢棄的湯匙或鐵勺加以改裝,採收海葵的方式就是利用這樣像小鋤頭的工具,從岩石上由上往下將海葵刮入採集袋內,回家後尚須利用一種長約10公分前尖後寬的竹片穿過海葵腔體,讓海葵撐破腔體後便於清洗附著的泥沙。

挖海葵的工具挖藤壺、佛手的工具

挖藤壺、佛手工具相較其他工具,製作起來較為簡單,僅需利用工程剩下的鋼筋,取50公分左右的長度,將一端敲扁,一端製成鉤狀即可,敲成邊鑽的那一端可用來鏟下岩石上的藤壺,而敲成鉤狀的那一端可以用來勾出岩石縫裡的佛手及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