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總有新鮮事-東莒俯拾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討沰的日子

潮間帶總有新鮮事-東莒俯拾 (下)

2011年08月05日
作者:董逸馨

討沰工具準備完畢,就是準備去海邊討沰了,四面環海的東莒島所擁有的潮間帶物種是馬祖列島中最豐富,從福正沙灘到犀牛嶼之間,退潮後綿延數里的潮間帶海域,被在地人稱為東莒人的冰箱。每一個潮間帶的物種都有其順應天候環境的特殊習性,一年四季只要去海邊都能討到一些新鮮的海產帶回家加菜。

四~五月可以採收的藤壺

被稱為「討厭」的藤壺

四、五月盛產的藤壺,馬祖話叫「ㄔㄨㄛㄟˊ」,指的是「討厭」的意思。為什麼會被叫成「討厭」,據當地人的說法是因為採收很麻煩、清洗很麻煩、食用很麻煩,集三種麻煩之大成,因此被稱為「討厭」。

這種附著在岩上像是小火山的潮間帶生物,在西班牙、法國等地都被當作相當高級的海鮮來販售,在東莒卻是非常平價親民的食物。有經驗的老漁夫會帶上工具駕著船出發前往東莒外海的無人島礁—永留嶼上採收,採收的方法是利用約50公分長的鐵棒,一頭敲成扁鑽的樣子,將扁鑽的地方插入附著處利用槓桿原理,將藤壺從岩石上一個個撬下來,由於藤壺的附著力強,這的過程是十分費力辛苦的。

 東莒漁民使用工具讓藤壺殼、肉分離採收回來的藤壺須先大致清洗,好把留在藤壺肉內的外殼去除,然後再用小扁鑽等工具,從火山口處推出藤壺肉,採收幾十斤的藤壺僅能取三、四斤的肉,取出的肉還須再經過清洗,直到沒有剩餘的外殼殘留,方能開始料理。因為藤壺肉少,所以在地居民通常會加入蛋液一起蒸煮,吃的時候還須將附在藤壺肉上的貝板吐出,真的是從採集到吃到嘴裡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討厭」。

盛產於六、七月的大淡菜與小淡菜,其實都不是菜,都是非常美味的在地海產。大淡菜又稱為貽貝,中文學名叫做食用殼菜蛤,台灣的遊客總會把大淡菜誤認為台灣淡水孔雀蛤,但事實上兩者不論是生長環境還是特性,差異都非常大。

大淡菜與小淡菜

岩縫中的小淡菜

大淡菜在馬祖南竿地區有加工廠養殖,所以馬祖大部分的餐廳也都是以購入養殖的淡菜居多,說到這裡,東莒的居民不免驕傲起來,居民總說他們這的大淡菜都是野生的,野生的比養殖的更大,味道更鮮,只是現在看到野生大淡菜的機會不多,因為現在大陸漁民會過來挖苗回去養殖。雖然是這樣,經驗老道的漁民仍知道哪裡有野生的淡菜,他們說港口的兩個符號浮標下就有很多的野生淡菜,要採集的話還得戴著面罩與刮勺潛水去採,沒有經驗的人會因為不適應海流的關係,往往造成暈浪現象。

六、七月的潮間帶還有盛產一種野生小淡菜,馬祖話叫「ㄍㄢˋ 一ㄤ」,中文學名稱為紫孔雀殼菜蛤,這種貝類大約只長到3~4公分長,習性和佛手相似,常與佛手一同生長在岩石縫中,採集時候需要拿一根長約50公分,直徑1.5公分的鋼筋,一端敲成鈎狀的工具,利用鈎狀的前端深入岩縫中勾出小淡菜與佛手,採集到的小淡菜可佐紅糟拌炒成當地的特色小吃。

沙灘上的花蛤與滿月蛤

而近進入到七、八月的夏天,東莒人的冰箱才是真正開始啟動的季節,這個時候是福正潮間帶貝類最活躍的時候,從進入福正海域的沙灘上,是花蛤生長的區域,沒有經驗的遊客只能靠運氣挖開沙灘採集,不過有經驗的東莒人知道花蛤鑽入沙灘後,會在沙灘表面留下出水管的痕跡,此時需要藉助陽光來觀察沙灘上細微的陰影變化,便能發現沙灘上的凹孔,然後順著凹孔撥開沙子,就能成功採集到花蛤。

沙灘裡的花蛤滿月蛤習性示意圖

而從沙灘到礫灘的交界區域,這裡所生長的較為稀少的白色貝類—滿月蛤,顧名思義這種貝類圓圓的很像滿月的形狀,除了外型特別,它的習性也很特別,社協理事長跟我們說這種貝類會將出水管伸出攤在沙灘上,所以觀察沙灘上有兩根細白的管子,就可以發現到他們的蹤跡,不過視力不好的都市人,要順利發現它們還真的不容易。

生長在礫灘區的海瓜子

進入到福正沙灘廣大的礫灘區,從沙灘一直綿延到犀牛嶼的這一大片區域,是東莒盛產海瓜子的區域。俗名海瓜子的貝類,其實是一種稱為小眼花簾蛤的貝類,由於經濟價值高,在市場裡野生的海瓜子可以喊出一斤100元的價錢,所以夏季只要是碰到退潮的潮水,就可以看到許多婆婆級的挖蛤達人出現在這裡挖蛤以賺取外快。

 正在福正海灘挖蛤的婆婆們在礫灘裡挖蛤的樣子

她們頭上頂著斗笠,穿著長褲長袖,腳上踩著雨鞋,手上拿著自製的挖蛤竹片與竹簍,在礫灘裡翻動砂石找尋藏身在泥沙下的海瓜子。找尋海瓜子的方法,可以觀察石礫是否被翻動過,或是留下人為的窟洞,如果是這樣就表示這個地點之前已經有人挖過了,可以另找地點挖找海瓜子,因為找海瓜子是辛苦勞力的工作,有的達人還會連板凳一起帶上,蹲累的時候可以坐著休息一下。
  
海裡的毛毛蟲

岩石上的海葵

夏天的潮間帶還盛產一種特別的海產,馬祖話叫「ㄉㄧㄢ ㄋㄧㄝˋ」,當地人暱稱為毛毛蟲的海產。

其實毛毛蟲並不是蟲,而是夏季的潮間帶常見的綠色海葵,當地人會帶著自製刮勺將附著在岩石上的海葵刮下來,刮下來的海葵是一個圓形的腔體,帶回家後利用一種前尖後寬的竹片穿過,讓海葵的腔體在穿過竹片的時候被撐破,撐破後的海葵變成長條狀,泡在水裡清洗後,海葵觸鬚因飽含水分的關係變得更明顯,乍看之下真會以為是陸上的毛毛蟲掉到水裡,因此得到毛毛蟲這樣的別稱。烹煮的方法不難,加入太白粉煮湯或裹粉油炸都可,雖然看起來有點噁心,但是吃起來鮮脆味美,是當地少見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