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變紅 水藻滋生優養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愛河變紅 水藻滋生優養化

2011年08月25日
摘錄自2011年8月24日蘋果日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愛河上游近來出現異常紅色及白色河水。水利局表示,是因水藻叢生出現優養化所致,會加強上游有機物過濾及增設污水截流。專家提醒,魚若吃下水藻,體內恐累積毒性,民眾勿食用愛河內的魚,也呼籲水利局要加緊調查分析。

水利局主任祕書陳琳樺表示,經分析水質發現水中氮磷等營養鹽成分明顯偏高,應為上游曹公圳注入的農田灌溉用水含豐富氮磷,加上天氣炎熱,水藻滋長致河水優養化,不同藻類也會造成不同河段的顏色變化。另外,上游段是愛河感潮段終點,河水水量較少,海水鹽分也會增加上游污染物凝結沉澱。

陳琳樺指出,初步調閱環保局檢測愛河上游段的水質數據,已知水質安全無虞。但仍會加強上游水中有機物的淨化,同時考慮在氮磷量偏高的上游支線進行污水截流,阻斷營養鹽流入愛河。環保局環境稽查科科長謝輔宸也說,河道兩旁無工廠,排除水質遭工廠偷排廢水污染可能。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沈建全說,在海水交換不良的感潮段很可能出現渦鞭毛藻或雙鞭毛藻等單細胞紅褐色藻類,形成水質優養化的「赤潮現象」,這些藻類可能有毒,「呼籲愛河釣魚民眾勿食用,水利局也要加緊調查分析。」